首页  >  全球资讯 >  社会热点 >  总失业率5.2% 青年却17.7%:平均数下的裂痕与真相
总失业率5.2% 青年却17.7%:平均数下的裂痕与真相
林天心 来源: 2025-10-22 06:12
        
重点摘要
2025年9月,中国青年失业率微降至17.7%,仍处高位。毕业生面临激烈竞争,就业难折射出结构性矛盾与集体性焦虑。

2025年9月,中国16至24岁城镇青年的失业率从8月的18.9%微降至17.7%。这个数字,听起来像是一个好转的信号,但细究之下,却更像是一个沉重现实的延续。它没有带来多少宽慰,反而让人更清楚地看到,许多年轻人正被困在一场漫长而无声的等待里——等一个机会,等一份认可,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被需要”。

这届年轻人面临的,从来不是简单的“有没有工作”,而是“什么样的工作值得去”。1220万高校毕业生在今年夏天涌入就业市场,他们带着学历、技能和对未来的想象,却发现现实的出口比预想中窄得多。企业招聘意愿不强,经济复苏的暖意尚未传导到岗位创造上,于是,竞争被无限拉长、压扁,最终变成一场对耐心和心理承受力的考验。

像朱怡然这样的应届毕业生,投了十几份简历,石沉大海。她学的是计算机,本该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但如今,连国企的门槛都难以跨过。她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别无选择”。她说自己已经降低了期待,“什么工作都行,只想赚钱,独立。”可即便是这样朴素的愿望,也得面对家庭的期待——父母不希望她去奶茶店或面包房,他们心中体面的工作,依然是体制内的“铁饭碗”。

这种代际之间的拉扯,其实很普遍。老一辈人眼中的“稳定”,成了年轻人必须奔赴的终点,哪怕这条路上早已人满为患。去年近260万人抢3.97万个公务员岗位,今年的国考又把年龄上限放宽到了38岁,硕博应届生甚至可以考到43岁。政策在松动,看似给了更多机会,但实际上,更像是把压力池扩大了——更多人挤进来,竞争反而更激烈了。所谓的“破除35岁魔咒”,听起来很进步,可当大家都往同一个出口涌,谁又能真正突围?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困境并不随着毕业季结束就消失。25到29岁人群的失业率稳定在7.2%,说明很多年轻人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迟迟无法进入一条稳定的职业轨道。他们卡在“过渡期”,在临时工、备考、家庭支持之间徘徊。这种延迟的“社会入场”,正在悄悄改变一代人对未来的信心。

整体失业率5.2%的数据看起来还算平稳,但它像一层薄雾,遮住了底下真实的地貌。青年失业的高企,不是经济周期的一次普通波动,而更像是一个信号:我们的教育体系、产业结构和就业预期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错位。大学扩招多年,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但经济转型的速度没跟上,高质量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供给。于是,学历贬值,竞争内卷,年轻人只能用更长的时间、更高的成本,去换取一个勉强安身的位置。

更深层的问题是,当“上岸”成了集体信仰,当考公考编成为默认选项,这背后其实是对不确定性的集体恐惧。大家不是不想闯,不是不敢拼,而是现实让人觉得,冒险的成本太高,而稳定哪怕再难,也值得拼一把。

解决这个问题,光靠放宽年龄、增加考录名额,远远不够。真正需要的是让更多岗位变得“值得去”——让民营企业更有活力,让服务业更有尊严,让年轻人敢去试错,而不是一毕业就被迫进入“求稳”模式。否则,无论数据如何波动,那种弥漫在年轻人中间的焦虑和无力感,都不会真正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