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商业 >  中国海洋产业腾飞?海运价格飙升 领跑全球“蓝色经济”
中国海洋产业腾飞?海运价格飙升 领跑全球“蓝色经济”
Vicky 来源: 2025-09-11 03:00
        
重点摘要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飙升至2112点,创逾一个月新高,海岬型、巴拿马型和超灵便型船指数齐涨,反映全球海运需求旺盛。

全球干散货海运市场迎来强劲复苏,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周三上涨33点,涨幅1.6%,达到2112点,创下自7月28日以来的最高水平,显示出市场对大宗商品运输的旺盛需求。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作为全球干散货运输的风向标,其最新数据反映了市场的强劲势头。海岬型船指数(BCI)上涨55点,增幅1.8%,达到3071点,为8月18日以来三周高点。 海岬型船舶(载重15万吨,运输铁矿石、煤炭等)日收益增加448美元,达到25,465美元,显示出对大型船舶的强劲需求。

巴拿马型船指数(BPI)表现同样亮眼,上涨52点,增幅2.7%,达到1975点,创7月15日以来新高,运载6万至7万吨煤炭或谷物的巴拿马型船舶日收益攀升467美元,至17,778美元。 超灵便型船指数(BSI)微涨0.3%,至1478点,显示中小型船舶市场情绪依然乐观。

中国海洋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占全球海洋经济的20%以上,成为全球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以下是中国海洋产业的主要亮点:

海洋水产品:蓝色粮仓的全球冠军
中国海洋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达到3600万吨,占全球的45%。沿海地区如山东、福建通过深远海养殖技术,显著提升了海产品供给能力。例如,2024年全国新增深远海养殖平台50座,年产量增长8%。

海洋油气:能源增储主力
海洋油气成为中国能源增储上产的核心,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全国原油增量的70%以上,达到1.2亿吨。渤海油田和南海深水气田(如“深海一号”)产量持续攀升,预计2025年海洋天然气产量突破300亿立方米。

海工装备:全球市场霸主
中国海工装备市场份额2024年突破50%,位居全球第一。中船集团和中海油建造的深水钻井平台和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出口至中东和东南亚,合同额达120亿美元。国产化率从2015年的40%提升至2024年的85%。

海水淡化:技术与规模双突破
中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每日290万吨,天津滨海新区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化海水淡化生产线,日产10万吨淡水,成本降至每吨4元。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产能预计突破350万吨/日,服务沿海城市和工业园区。

海洋药物:研发实力跻身全球前列
中国海洋药物研发占全球上市品类的28%,厦门上市的氨糖药品纯度达99.9%,为全球最高。海洋生物技术(如海藻提取物)在抗癌、抗病毒药物开发中取得突破,2024年新增专利1200项。

海洋能技术:世界第一方阵
浙江舟山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并网时间和发电量位居全球首位,2024年累计发电1.2亿千瓦时。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3200万千瓦,占全球的40%,预计2025年新增500万千瓦。

海运与港口:全球物流核心
中国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1/3,上海港连续15年蝉联全球第一,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TEU。 宁波舟山港铁矿石吞吐量达2.8亿吨,同比增长10%。全球前十大港口中,中国占7席。
2024年海洋旅游产业增加值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邮轮旅游和海洋研学热度高涨,海南三亚和青岛的海洋主题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5%和18%。全国新增海洋公园10座,吸引游客超2亿人次。

全球干散货海运市场的复苏与中国海洋产业的腾飞密切相关。2024年,全球海运量增长4.5%,达到125亿吨,其中干散货占55%。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24年进口12亿吨,占全球的65%),直接推动了海岬型船舶需求。 同时,巴西和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出口增长(分别增11%和8%)进一步支撑了运价上涨。

中国海洋产业的全面崛起与海运市场的火热形成合力,为全球海洋经济注入新动能。到203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15万亿元,占GDP的12%。海运方面,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计划投资500亿元升级智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有望突破6000万TEU。海洋能和海水淡化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降低能源和水资源成本,助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