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综述 >  “拼奢”时代:中国年轻人如何改变奢侈品消费逻辑?
“拼奢”时代:中国年轻人如何改变奢侈品消费逻辑?
币海独步者 来源: 2025-09-12 04:49
        
重点摘要
在中国,生活无处不“拼单”既是省钱的手段,也折射出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心态。

在中国,生活无处不“拼单”既是省钱的手段,也折射出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心态。从一日三餐到娱乐酒店,中国的年轻一代是推动这一转变的核心力量,现在,他们把目光瞄准了奢侈品。

最新,网友@天天好好吃饭在小红书贴文,提出“找23个姐妹一起拼一条 Tiffany(蒂凡尼)的手链”,该手链是蒂芙尼 Return to Tiffany™ 系列中的 Multi-heart Tag 纯银手链。

手链由23个心形吊饰串联而成,售价高达7150元,但如果分拆开来,每人只需出资310元,便能分得一个真吊坠,再自配链子复刻出官网同款,其价格不到原价的十分之一。

该贴迅速引爆网络,点赞数超过2.2万,评论破万,评论区甚至掀起了一场“拼单狂欢”,网友直呼“这才是性价比之王”。其中一位网友@就是吃不饱的话语评论到:“像我这样既买不起正价,又不愿意买假货的,花三百多就能有一个真吊坠,戴着玩玩,感觉挺值。”

另有网友坦言,甚至带着某种“玄学”期待去消费,“听说蒂芙尼能克领导,买一整条没必要,但拼一小片试试也不贵,万一真的有用呢?”

这种消费逻辑清楚地揭示出一个趋势:年轻消费者仍然渴望品牌的光环和社交场域里的身份认同,但他们拒绝再为过高的溢价买单。他们用拼单的方式实现了对奢侈品的再定义,这既是对“面子消费”的延续,也是一次对传统奢侈体验的拆解。

这种从“产品拼多多”升级至“品牌拼多多”的共享消费模式虽然可以让中国当下年轻人以低成本触及奢侈品牌,从而获得社交能见度。但是,当消费者只得到一个脱离品牌语境的“裸”产品时,完整奢侈体验将被彻底稀释。这可能会动摇奢侈品的稀缺性和专属感,更让其根本价值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

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已经发生变化。2025年在华顶级奢侈品牌增长率近乎为零,虽仍优于全球平均的5%增速,但较去年市场下滑20%已大不如前。面对“只是来看看”的渺渺无几的消费者,很多线下门店要嘛关闭,要嘛裁员缩减成本勉强维系。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复杂。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削弱了消费者的信心。另一方面,奢侈品牌自身的策略也加剧了这种冷淡。以香奈儿为例,其经典2.55大号手袋在法国售价已从2019年的水平上涨91%,至2024年12月达到1.11万欧元。

根据汇丰银行追踪的14家品牌20款标志性产品数据,整体价格在五年间上涨了54%。然而,这些涨价并未转化为更强劲的业绩。香奈儿在2024年的营收下降4.3%,净利润更是下滑30%,出现自2020年疫情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正如法国商学院 ESSEC 的教授 Sonja Prokopec 所言,“你无法用合理的理由来支撑如此频繁的涨价。”如今,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性远高于过去,他们开始质疑这些产品是否真正物有所值。而在当下的中国,尤其如此。

同时,由于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与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使得更多年轻人愿意支持本土品牌。例如,老铺黄金在黄金价格上涨的背景下表现出色,成为中国珠宝市场的新宠。

正是在这一系列变化中,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心理逻辑逐渐清晰:他们依旧看重奢侈品所带来的情感价值和身份象征,但这种价值必须在更理性的框架下被证明。

无论是以310元分得蒂芙尼的一个心形吊坠,还是在面对香奈儿动辄过万欧元的价格时选择观望,年轻消费者都在用行动表达一个态度:奢侈品牌必须拿出更具说服力的理由来解释其价格,而不仅仅是依赖历史光环和稀缺神话。

这种态度的变化不仅在个人消费层面产生影响,更在社交消费的整体格局中形成涟漪。拼单购买不仅是一种“众筹”式的成本分摊,更是一场集体的社交事件,它借助社交平台放大了年轻群体的诉求与创意。

与此同时,在国际奢侈品牌的旗舰店里,越来越多的年轻顾客将购物当成打卡和体验的一部分。例如,路易威登在上海推出的旗舰店“The Louis”被设计成一艘船的形状,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景点,既是零售空间,也是文化体验。

这说明,在奢侈品的定义与消费逻辑被重新书写的过程中,年轻一代已经将“社交”放在了与“拥有”同样重要的位置。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可分享、可传播的消费体验,而非单纯的物质占有。

而对于中国当下的奢侈品品牌而言,他们也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一件动辄数万元的商品,究竟凭什么值这个价?他能否为年轻人提供超越价格的文化、创意与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