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官员在日内瓦闭门会晤之后,人民币汇率随之大幅上扬,周一甚至一度冲至7.16,为半年内新高,
这不禁让市场对中美双方是否存在秘密协议产生遐想。毕竟,在一个面临房地产疲软、通缩风险上升和货币政策宽松的经济体中,汇率的逆势升值并不常见。
高盛的分析给出了这样一种市场逻辑:中国股市往往与人民币汇率呈正相关,人民币每升值1%,A股通常上涨3%。高盛因此维持对中国股票“超配”的立场。但这种分析并未触及更深层的问题,即北京高层正在重新考量其货币战略。
一个更值得关注的视角是中国对强势货币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日益极端、“卖出美国”的情绪弥漫全球的背景下,中国成为相对稳定的投资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北京自2016年以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自然回应。
当年,中国虽然成功推动了人民币纳入 IMF 特别提款权(SDR)篮子,但近十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远不如预期。截至目前,人民币仅占全球外汇储备的2.2%,而美元则高达58%,欧元为20%。
在国际支付中,人民币份额仅为3.5%,排名第五。这与中国作为全球120多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年经济规模18万亿美元的地位严重不符。
症结在于中国政府始终将控制置于开放之上。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人民币也未实现自由兑换,货币政策更是高度集中于中共中央的决策圈之中。这种结构性矛盾制约了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
现在,特朗普主导的美国政局不稳定、外交策略激进,为人民币提供了突围的窗口。正如经济学家谢国忠所言,人民币升值是中国向全球市场传达“信心”的信号,同时也有助于修复经济结构的深层失衡。升值可以鼓励国内消费,抑制产能过剩,有助于削弱对外部需求的依赖。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贬值所带来的副作用已经无法回避。房地产企业背负巨额美元债务,一旦人民币继续走弱,其偿债压力将迅速放大。此外,中国政府近年来致力于去杠杆,汇率贬值则与此背道而驰;更遑论这可能再次引发特朗普重新施加145%关税的风险。
从国际比较来看,日本的经验提供了一个警示。自2012年安倍晋三上台以来,日元大幅贬值约30%,本意是通过提升出口竞争力拉动经济,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
与此同时,企业因政策“托底”失去了改革的动力,劳动力市场改革、科技创新、女性就业和全球人才引进等议题全部被汇率操控所取代。最终,日本 GDP 增长陷入停滞,通胀失控,政策失灵。
中国若步其后尘,将面临类似的结构性风险。强势人民币恰恰是推动经济转型的催化剂:它不仅可吸引更长期外资进入,降低融资成本,压制输入型通胀,还可倒逼政府和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改革的深水区。真正的经济强国不应依赖货币贬值作为竞争力来源,而应依靠制度改革、创新驱动与消费升级。
人民币的升值,也有助于削弱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这对于未来在亚洲乃至全球构建替代性金融秩序至关重要。
人民币如果要真正挑战美元地位,就必须变得可兑换、流动性强且风险可控。而这些,恰恰需要通过放开市场、改善监管和提升透明度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