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综述 >  从圣地到猎场:美国高校如何被资本和政治撕裂
从圣地到猎场:美国高校如何被资本和政治撕裂
流动的沙 来源: 2025-04-21 06:23
        
重点摘要
在过去,大学捐赠基金的管理是一份体面又风光的工作。但今天,这个职位成了政治风暴中的“高危职业”……

在过去,大学捐赠基金的管理是一份体面又风光的工作。但今天,这个职位成了政治风暴中的“高危职业”——不仅要面对金融市场的波动,还要在政治斗争中找活路。尤其在美国,大学的金库已经变成了政客眼中的“提款机”。

作为全球最富有的教育机构之一,哈佛大学手握高达530亿美元的捐赠基金。却成为了美国“政治追杀”的重要目标。其基金负责人纳夫•纳瓦卡尔(Narv Narvekar)本是个低调的金融高手,现在却不得不频繁出现在国会听证会上,为学校的“意识形态问题”辩解。

一边是进步派要求撤资以反对以色列政策,另一边是保守派攻击学校纵容 DEI 的“觉醒文化”。有钱不一定有权,哈佛成了两边拉扯的战场。甚至一些亿万富豪捐赠者也“跑路”了,导致哈佛的慈善捐款在2024年下降了14%。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特朗普签署法案不但冻结了对哈佛总计22亿美元的拨款,理由是学校“抗拒政府介入”,拒绝特朗普提出的 “全面整改” 要求,拒绝接受联邦政府对学术自由的全面审查等。

同时,特朗普团队的核心议员又提出要把大学捐赠基金税率从1.4%提高到14%。准备再次玩一把特朗普惯用的极限施压。

一旦这项税收政策落地,哈佛每年将被迫缴纳高达4亿到5亿美元的税款。而更极端的提议甚至要求彻底取消大学的免税地位。这不仅会撼动哈佛的财务根基,也可能引发一场高校私募基金的集体抛售潮。

看看耶鲁,今年已经在二级市场甩卖了60亿美元的资产。哈佛呢?它的动作只会更大,杀伤力也只会更强。

有趣的是,联邦政府一边缩减拨款、增加税负,一边又指责大学“资源浪费、不接地气”。前总统奥巴马和前哈佛校长萨默斯敦促哈佛拿出捐赠基金来应急。但他们明知,那些基金大多数有使用限制,受到捐赠者条款约束。所谓“动用”,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

而且,这并非哈佛一家的烦恼。全美有77所大学面临类似危机,年财政缺口预计高达100亿美元。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可能每年损失4.2亿美元,相当于每位学生1.6万美元的支出蒸发。

更让人寒心的是,政府甚至打算惩罚在反犹争议中“不配合调查”的高校,比如减少它们在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或教育部的拨款。学术自由在美国,似乎已经成为“有条件的特权”。

更糟的是,大学的其他收入来源也在缩水。国际学生锐减,学费上涨遭遇瓶颈;而那些原本靠教育免税政策受益的富人捐赠者,如今正忙着抛售资产以避开更沉重的税负。这些曾为高校基金带来“长期的流动性溢价和超额收益”的资本,如今在政策的紧箍咒下,正变得越来越不可靠。

而哈佛超过40%的基金投给了私募股权,32%投向对冲基金,真正能快速动用的现金只有区区3%。一旦财务危机爆发。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发行债券来“拆东墙补西墙”。

但哈佛的债务目前已经累积到71亿美元。这和美债当前的困境和现状惊人相似。债卷对私募基金和投资者而言,已经不再有吸引力了。

虽然也有一些专家提出“大学应像北约(NATO)一样联合自保”,更有人主张大幅削减预算。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案。问题的根源是:大学的独立性正在被蚕食,被剥夺,他们成为了政治与资本的角斗场,而非教育和科研的圣地。

政府不愿承担公共教育的责任,却希望高校承担社会所有矛盾的后果;民间希望大学“中立”,但在捐款时附带一堆意识形态要求;而学校本身受到历史和传统的影响,在坚守原则和打破常规,自我改革之间徘徊踌躇。

奥巴马曾说,这些庞大的高校捐赠基金的存在,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守护知识、科研与自由。但如果最终它们只是被用来应对政府的勒索、富豪的撤资和无休止的意识形态斗争,那么大学所谓的“独立性”还能剩下多少,恐怕连它自己也说不清了。

相关资讯
标签: 美国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