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政府上周针对中美企业的强硬举措,使其陷入前所未有的外交困境。当渥太华以国家安全为由下令中国海康威视停止运营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同步以数字服务税为由终止美加贸易谈判。
这种双线施压的局面,暴露出加拿大在全球贸易格局中试图平衡两大经济体时的战略失策,也让其面临中美双重反制的潜在风险。
特朗普在上周五的声明中指责加拿大数字服务税 “针对美国科技巨头”,宣布终止所有贸易谈判。这项原定于周一生效的税收政策,计划对谷歌、Meta 等企业征收3%的营收税,预计每年带来约20亿加元财政收入。
但美方威胁称,若不取消该税,将恢复对加钢铝产品加征10%关税,并启动汽车行业301调查。短短48小时后,加拿大财政部长尚鹏飞宣布撤销征税计划,承认 “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优先于短期财政收益”。
与此同时,加拿大工业部以 “国家安全风险” 为由,要求海康威视在30天内停止在加业务。这家已运营十年的中资企业,其监控设备广泛应用于加拿大市政工程和交通系统。
中国商务部立即回应称此举 “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外交部发言人强调将 “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权益”。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可能对加拿大农产品实施进口限制——2024年加方对华小麦出口占其总产量的18%,若触发反制,恐对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农业带造成重创。
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美中分别占据其进出口总额的62%和12%,这种高度集中的贸易结构使其在大国博弈中缺乏缓冲空间。总理卡尼上任初期曾将 “深化对华贸易” 列为施政重点,试图通过增加稀土、农产品出口抵消美国关税影响。
2024年加中贸易额突破980亿加元,但核心产业仍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安大略省汽车制造业70%的零部件来自美国供应链,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液化天然气85%出口美国西海岸。
这种依赖性在政策博弈中暴露无遗。当美国以关税为筹码施压时,加拿大被迫在72小时内逆转税收政策;而对中资企业的禁令,则被视为 “向美国示好的妥协”。
新加坡 ISEAS 研究所研究员斯蒂芬·奥尔森指出:“加拿大试图同时满足中美战略需求,但在科技安全与贸易利益的双重挤压下,政策连贯性正在瓦解。”
海康威视事件后,加拿大 IT 行业协会调查显示,43%的本土企业担心 “对华技术合作将面临更多政治审查”。
加拿大的困境本质上是中小国家在大国竞争中的典型难题。一方面,跟随美国 “科技脱钩” 战略可能失去中国市场——2024年加拿大对华教育出口达150亿加元,占其服务贸易总额的9%;另一方面,深化对华合作又面临美国盟友体系的压力。
这种矛盾在海康威视事件中尤为突出:该公司在加拿大的业务涉及2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若全面撤资将导致30亿加元基础设施投资缺口,但继续运营又可能被美国列入 “不合作经济体” 名单。
经济学人智库许天辰分析,加拿大的政策摇摆反映了 “中等国家的战略焦虑”。在特朗普政府 “美国优先” 政策下,加拿大被迫放弃数字税以维持美加墨贸易协定;而对中国企业的强硬态度,则试图证明其在 “五眼联盟” 中的安全可信度。
但这种 “两面讨好” 的策略正在失效。中国外交部已召见加拿大驻华大使,就海康威视事件提出严正交涉,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仍拒绝承诺 “恢复谈判不等于取消关税”。
目前加拿大试图通过 “时间换空间” 缓解压力:与美国约定在7月21日前重启贸易谈判,同时派特使赴华解释 “国家安全审查的技术性考量”。
但市场对其前景并不乐观。多伦多道明银行预测,若美加谈判破裂,加元对美元可能贬值5%,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上升25个基点。更严峻的是,中国商务部已启动 “不可靠实体清单” 程序,对加拿大相关企业进行贸易合规性调查。
当渥太华在中美之间试图走钢丝时,其面临的不仅是短期贸易摩擦,更是全球秩序重构中中等国家定位的深层挑战。在大国角力的棋盘上,缺乏足够筹码的加拿大,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其外交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