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市风云突变,中东原油逆势走强成为焦点。尽管美国原油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3.488百万桶/日,但中东基准原油如阿曼、迪拜和穆尔班的现货溢价依然坚挺,均保持在每桶3美元以上。
这一现象打破了供过于求的预期,背后是多重力量交织的结果。市场交易数据显示,现金迪拜对掉期的溢价高达3.05美元/桶,显示出买家对现货的急切需求。
主要推动力来自对俄罗斯石油制裁的担忧。2025年初,美国对俄罗斯两大油企和超160艘油轮实施新制裁,试图切断其油流,迫使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买家重新布局。印度炼油商坐不住了,交易商透露,他们担心未来制裁可能中断供应,已提前从中东和非洲预购原油,囤积以防不测。印度2025年油耗增长预计超33万桶/日,占全球需求增量的25%,这股需求洪流让中东原油成为香饽饽。但制裁效果存疑,伊朗和俄罗斯油流至今未明显受阻,中国继续吸纳其1.7百万桶/日,市场对制裁的实际冲击打了个问号,可能是炒作大于实质。
另一个火上浇油的因素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强劲需求。
印度经济扩张和中产崛起推高油耗,2024年已达5.6百万桶/日,今年可能再增3.1%,中东原油因地理接近和价格相对稳定成为首选。巴基斯坦炼油商Cnergyico更亮出一招,首次从美国进口100万桶原油,预计10月中旬抵达。若商业上可行,未来每月或有一船。这批美国原油的到来标志着全球贸易流正在重塑,亚洲买家开始分散来源,摆脱对中东的单一依赖。
但这也让市场揣测,美国25%关税若扩大,是否会推高进口成本,动摇巴基斯坦的计划。
地缘政治担忧是另一重变量。6月13日以色列空袭伊朗核设施后,布伦特原油期货一度冲至74美元/桶,显示中东局势的敏感性。伊朗虽未全面报复,但其4.8百万桶/日产量和2.6百万桶/日出口受潜在威胁,若霍尔木兹海峡受阻,油价可能飙至100-120美元/桶。
俄罗斯和伊朗的制裁叠加地缘风险,让买家宁愿多付溢价锁定中东原油,宁可稳妥也不冒险。但OPEC+近期增产410千桶/日,全球供应已超需求1百万桶/日,库存5月猛增93百万桶,这与溢价走强形成矛盾,可能是市场情绪被夸大了。
油价走势也反映了买家结构性需求的变化。中东原油因含硫量高更适合亚洲炼厂加工,溢价反映了炼油商对特定品质的偏好。现金迪拜溢价3.05美元/桶高于历史均值,显示亚洲需求旺盛,但美国页岩油成本上涨和关税压力可能让其竞争力下降。
2025年贸易战升级,美国对巴西等国加征50%关税,中东原油的相对优势凸显。但能源短缺也成隐忧,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增20%,炼油和运输业电力成本上升,可能抵消部分溢价收益。
经济影响两极。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抢购可能推高油价,布伦特6月均价71美元/7月跌至67.26美元,8月或回升至70美元以上,通胀压力或加剧。南亚国家若依赖进口,外汇储备承压,巴基斯坦兰特可能再跌至19兑1美元。
企业层面,中东产油国如沙特阿美受益,2024年产量9.2百万桶/日,今年或稳住,但若需求过热,OPEC+可能调整策略。消费者可能面临油价上涨,印度汽油价格或涨5%-10%,巴基斯坦燃料成本或增15%。
未来走势扑朔迷离。若制裁加码或中东冲突升级,10月油价可能冲80美元/桶,巴基斯坦若持续进口美油,贸易流或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