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在上周成为继英伟达之后,全球第二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上周四,微软股价开盘后就大涨近4.5%,盘中市值冲至4.01万亿美元,而全年股价已累计上涨约28%。
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距离微软突破3万亿市值仅过去一年半,更是在2019年首次突破1万亿市值之后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实现的。
而如果我们把时间的维度再拉长一点就会发现,从2018年苹果成为现代科技公司中首个突破1万亿美元市值的企业,仅仅七年,已有九家科技公司跻身万亿俱乐部。
谷歌、亚马逊、Meta 纷纷突破2万亿,苹果更是遥遥领先,迈入3万亿行列,英伟达则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三倍增长,成为全球首家市值4万亿美元的企业。这一系列令人瞠目的增长几乎全都发生在过去两年,其背后的核心驱动正是人工智能热潮。
微软此次市值的跃升,是 AI 金矿中的“卖铲”模式在资本市场上的胜利缩影。微软则通过其云计算服务Azure,一跃成为成为这股浪潮中的另一位基础设施巨头。
Azure 如今已成为微软最大的营收来源,并逐渐缩小了与行业老大亚马逊AWS之间的差距。上季度 Azure 的表现超过市场预期,这也是微软市值再攀高峰的直接原因。
而在这个过程中,其最大的客户之一正是 OpenAI,这家与微软关系错综复杂的公司,在巨额 AI 运算上,反过来成为 Azure 营收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市值数据背后,是更值得警惕的资本的狂热。目前 AI 基础设施的投入已经超过了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对电信和互联网的投资规模,而且还在迅猛增长。
这种巨量投资甚至被视为一种隐性的经济刺激方案。过去两个季度,AI 相关的资本支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了所有消费者支出的总和。换句话说,AI 相关的投入,对美国经济、股市、债卷的稳定和提振效果超过了几乎所有的财政刺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关税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但问题在于,这种看似强劲的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答案显然式否定的。对于理性的行业观察者而言,这一切都像极了一场泡沫的盛宴。
目前AI市场中资金投入与实际回报之间的严重脱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微软虽然首次单独披露了Azure的营收数据,却自2025年1月29日以来再未更新其AI业务的年化营收。这种遮遮掩掩的财务,并不令人信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微软的 Azure 营收中有超过100亿美元来自 OpenAI 的云计算开销,而这些是以成本价结算的,意味着微软在这一部分可能根本没有利润,甚至可能出现亏损。所以,如果连技术基础设施的巨头都尚未从 AI 中真正获利,那其他更依赖应用落地的AI企业又能依靠什么维持估值?
而且,相较于资本市场的狂热,由于对就业、收入和科技伦理的担忧,消费者对AI的反感情绪在各类调研中呈增长趋势。而迄今为止真正意义上获得广泛用户基础的 AI 产品品类,主要是机器人(包括聊天和应用型机器人),但这些产品往往成本高昂,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
这种结构性矛盾意味着,目前 AI 浪潮中真正受益的公司,是那些提供构建 AI 所需工具的公司(如英伟达、微软),或者是借助平台垄断,将 AI 工具强行推向用户的公司(如谷歌、Meta),而非那些希望通过 AI 服务本身盈利的初创企业。
更深层的担忧在于:如果整个美国经济在某种程度上由 AI 投资“吊着一口气”,那当这口气泄掉的时候,会发生什么?这或许将是一场超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规模的经济崩盘,尤其在当前全球政治极不稳定的背景下,后果可能更为复杂。
当然,也不排除其过程是一个相对温和的调整,而最终的结果是把那些无法建立护城河、无法盈利的AI企业清洗出局,将其收入囊入微软、谷歌等 AI 巨头的羽翼之下。但无论哪种路径,市场不会永远持续当前的狂热,修正是不可避免的。
但并不意味着 AI 会在某次市场崩盘后消失。相反,作为监控与自动化工具,AI 对企业和政府仍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即便是目前最烧钱的聊天机器人,也已在全球范围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用户,成为信息消费的一部分。
但这并不意味着 AI 的投资热潮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而不出问题。如果哪天泡沫真的破了,而美国又刚好在大力推广自动化,政府和大企业必然会站在科技巨头一边,却对普通工人和技术劳动者越来越不友好,那社会可能会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繁荣的结束往往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动荡。在一片资本的掌声和科技的自信中,我们或许更应该保持清醒和警惕。而这不仅仅是美国的问题,更是全球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