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潮持续高涨。高盖茨律师事务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已有36家中企登陆美国市场,延续2024年64家的破纪录态势。目前纳斯达克排队企业超40家,涵盖移动广告服务商、中药制造商等领域。若全部年内成行,年度总量将刷新历史峰值。珍珠奶茶连锁Chagee的案例印证此趋势——今年4月其通过IPO募资4.11亿美元,创年内中企在美最大融资规模。
资本吸引力成为核心驱动力。2023年国内上市规则收紧后,A股主板要求企业达到特定盈利规模,科创板则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植德律师事务所分析显示,A股IPO平均审批耗时9-12个月,港股需6-9个月,而美股仅需4-6个月。"初创企业面临近乎不可能的任务",Balloch Holding交易顾问Ronald Shuang坦言。与此同时,美股市场深度与流动性形成显著优势,星辉汽车科技董事长宋文芳在签约纳斯达克SPAC公司UY Scuti时强调:"这里提供全球最便捷的融资通道。"
SPAC机制引发结构性质变。通过被已上市壳公司收购的模式,企业可规避传统IPO漫长流程。安联全球合伙人董事总经理Karen Mu观察到,排队企业中多为尚未盈利的科技初创公司,"SPAC提供了生存必需的快速融资方案"。SPACInsider统计显示,2024年通过该渠道上市的中企达57家,较此前翻番;2025年迄今更攀升至76家。典型案例除Chagee外,还包括赛车制造商星辉汽车——今年6月其与SPAC壳公司达成收购协议后,美股市场恰逢投资者押注贸易协议利好,三大指数同步冲至历史新高。
地缘政治风险难阻资本逻辑。尽管美国议员5月以国家安全为由呼吁中企退市,6月SEC专门针对中国企业提高披露要求,但制度套利空间仍具诱惑。截至2025年3月,包括阿里、京东、百度在内的逾百家在美上市中企,总市值仍维持在1万亿美元高位。高盖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David Bartz的客户名单已形成"强劲管道",其预测:"2025年很可能成为中企赴美IPO的破纪录之年。"
热潮背后暗藏双重博弈:一方面,陆家嘴投行精英正为科技企业定制SPAC方案;另一方面,华尔街交易员密切关注特朗普关税政策动向。当资本全球化遭遇政治壁垒,中企的赴美征程仍在制度的夹缝中全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