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刷手机已成为日常的数字时代,年轻人却开始热衷于一种新兴的高雅线下娱乐方式——“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从周杰伦的演唱会门票一票难求,到小剧场里的脱口秀演员引爆全场笑声,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文化消费的复兴,更是城市经济的一股热潮。2025年,演出经济在城市中如火如荼,尽管整体消费市场面临下行压力,但演出行业却逆势而上,规模持续扩张,吸引无数年轻人跨城追逐。。
演出市场的规模体量:从疫情低谷到井喷式增长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演出市场经历了从低谷到高峰的戏剧性转变。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仅为262.88亿元,同比下降54.06%。 但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和文化消费的复苏,市场迅速反弹。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到739.94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29.30%,创下历史新高。 前三季度,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同比增长278.76%;票房收入315.41亿元,同比增长453.74%。
进入2024年,增长势头更为强劲。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1%,观众人数超过2900万人次。 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达0.27万场,票房收入296.36亿元,观众3651.82万人次。 到2025年上半年,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已超53亿元,其中演唱会贡献40.64亿元,占比高达89.4%。 实景演出行业也逐步恢复,2023年票房收入达25亿元,为六年来最高。 这些数据表明,演出经济已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核心引擎,不仅场次和收入双双飙升,还带动了周边文旅产业的联动效应。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通过举办大型演唱会或音乐节,吸引外地观众涌入,推动酒店、交通和餐饮消费的井喷。
小剧场喜剧与脱口秀的火爆
在演出经济的热潮中,小剧场喜剧和脱口秀尤为亮眼,它们以亲民的价格和贴近生活的幽默,成为年轻人线下社交的新宠。脱口秀行业在2023年经历短暂低谷后迅速回暖。2024年,两档热门脱口秀综艺《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及《喜剧之王单口季》上线,吸引了庞博、杨笠、王建国等实力派演员“跳槽”或驻扎,女性演员占比达20%-30%,节目中关于月经、性别偏见和婚育压力的段子引发热议。 尽管面临审查和争议(如杨笠的“普信男”段子引发男性网友不满),脱口秀仍旧火爆。
2025年,新节目如《脱口秀的新朋友》持续推出,冠军候选人讨论热烈,线上视频观看量达数百万。 线下剧场也人气爆棚,北京、上海的脱口秀演出常一票难求。
小剧场喜剧同样势头强劲。虽数据不如脱口秀详尽,但从上海国际喜剧节等活动可见一斑:2022年第八届喜剧节收官时,爆款话剧如《杂拌、折罗或沙拉》成为焦点。 进入2023-2025年,疫情影响褪去,小剧场演出场次激增,观众偏好转向轻松幽默的内容。女性观众占比上升,推动了更多关于社会热点(如性别、职场焦虑)的喜剧创作。在社交平台上,相关讨论频繁,如“万马齐喑的背景下,脱口秀为何能够火爆?原因不外乎,市场需求大,能侃的爷们娘们多。” 这些形式门槛低、互动强,票价往往在百元以内,却能提供高频的“解压”体验,完美契合年轻人的碎片化娱乐需求。
消费下降,为什么演出经济仍如此火爆?
当下,中国经济面临房地产下行、企业裁员等压力,中产消费整体降级,许多行业不景气。但为何演出经济逆势而上?答案在于“体验消费”的独特魅力和心理补偿机制。
首先,这是“口红效应”的升级版。在经济不确定期,人们倾向于小额、高满足感的消费来缓解焦虑。演唱会或脱口秀不是刚需,却能提供即时情感释放和社交价值。高学历年轻人虽乐观程度低、担心失业和房价,但仍趋之若鹜,因为一场演出能带来“沉迷逻辑”的快乐——短暂逃离现实,获得集体狂欢。 如泰勒·斯威夫特的“霉霉经济学”在新加坡刺激GDP增长,新加坡旅游局数据显示,演唱会带动游客暴增50%。 在中国,类似效应更显:2023年演唱会门票虽涨10%-15%,最高达2580元,却带动文旅消费,酒店、交通等溢出效应显著。
其次,年轻人的价值观在悄悄的转变。经过了战乱和饥荒的上个世纪,缺乏安全感刻在几代新中国人的基因里,担心以后会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焦虑时刻提醒要多多存钱。Z时代的年轻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在衣食无忧中长大,看重体验生活,在努力工作和享受生活中找到平衡,不如他们的长辈那么克勤克俭,不那么贪图享乐。这是两种价值观,没有对错,等到垂暮之年,前者积攒了慢慢的人生回忆,后者虽然积攒了财富,最后,大多数留给了子女。
日本一位专门做临终关怀的护士将 1000 位患者的临终遗书整理成了一本书:临终前会后悔的 25 件事,其中前五名是:
1、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被情绪左右渡过一生。
3、大部份时间都用来工作。
4、没能谈一场永存于记忆中的恋爱。
5、没能去想去的地方旅行
因此,年轻人的这种消费和享受人生的价值观,也可以理解。
这些年,居民部门的银行存款高企,投资和消费呈现下行的趋势,通胀更是低到没有。政府对此是比较担心的,他们希望疫情后经济很快的复苏,这样钱流动起来,政府有税收,企业产品卖得出去,老百姓有工作,这样经济就良性循环了。现在智能手机普遍,电商发达,衣食住行的需求都是通过刷手机APP来满足,让线下的实体商户少了大量的客户,现在线下演出和娱乐的潮流兴起,人们的跨城奔赴,或者聚集为实体经济增加了一些动力。
在数字时代下,演出早已超越单纯的娱乐范畴,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桥梁。想象一下,一场周杰伦的演唱会结束后,粉丝们在X平台上热烈讨论歌单、现场氛围,甚至分享自拍视频,这不仅仅是个人消遣,更是制造集体回忆的催化剂。脱口秀和小剧场喜剧更是如此,演员的犀利段子往往引发线上线下辩论,如杨笠的“普信男”话题一度刷屏,激发网友们从性别议题到职场吐槽的广泛交流。这种社交效应源于演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观众不只被动观看,还积极参与分享、转发,形成病毒式传播链条,最终将一场演出放大为文化现象和社会话题,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和共鸣。
如今,演出经济被看作“行走的GDP”。它刺激本地消费,创造规模效应。尽管黄牛和成本争议存在,但整体潜力巨大,预计2025-2032年将继续增长。
总之,城市演出经济的火热,是数字时代下年轻人对线下连接的渴求。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它以情感价值和社交魅力脱颖而出。未来,随着技术革新如直播融合,这股热潮或将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