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绕了一大圈、差点黄了的交易。
5月初,乌克兰副总理斯维里登科飞往华盛顿,准备签一个美国等了很久的矿产大协议。本以为只是走个流程,没想到飞机飞到一半,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放话:“要么全签,要么回家。”
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简单说,这是一份资源换支持的协议。美国和乌克兰将共同出资成立一个基金,用来投资乌克兰的矿产、油气等资源项目。钱一半来自美国,一半来自乌克兰。但美国还有一张牌——未来对乌的军事援助,也可以算作这笔钱。
而这个基金产生的收益,两国对半分。
除此之外,美国还拿到了优先投资权和优先拒绝权,意思就是,只要乌克兰开矿,美国想投谁就投谁,不想投,别人也别投。
说得直白一点,美国获得了战略级资源通道,乌克兰也换来了继续得到美国支持的门票。
原计划周三就签好,但在最后一刻,乌克兰方面突然犹豫了。
据媒体报道,乌方飞机都快落地了,美国这边突然说:“你们要准备好,把所有条款都签了,不然就别来了。”一时间,气氛紧张。乌克兰临时提出重新谈判部分内容,被美方严词拒绝。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乌克兰卡壳,在过去几个月中,双方已经反复谈判过数轮,每次都因为条件敏感、内容复杂陷入拉锯。
这一次,特朗普政府的态度更为明确:“要援助?得先签协议。”而且还有消息说,特朗普最近几天频频在幕后向乌方施压。
最后,在极大的压力下,这份协议终于压哨签了。
那这场交易意味着什么?
表面上,这是一份商业投资协议,实际上,它是一场战略博弈的缩影。
对美国而言,这是在全球资源争夺战中的关键一步。尤其是稀土、铝、石墨等关键矿产,本就是中美博弈的重要战场。现在,美国直接在乌克兰设了前哨站。
对乌克兰而言,这是维系美国支持的代价。战争已持续三年,经济疲弱,外援是生命线。签这个协议,是一种不得不的妥协。
对其他国家而言,这是一个信号:美国的援助,未来可能不再是无偿的。资源、政策、军事、金融,可能都会被打包谈判。
最关键的是,这场交易并没有规定乌克兰要偿还过去的援助债务——这曾是乌克兰议会坚决反对的内容之一,现在被删掉,算是乌方的一个小胜。
但这并不意味着轻松,因为协议最终还得经过乌克兰议会批准。而此前乌克兰国内很多声音已经说过了,这份协议太屈辱、像被资源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