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的云栖大会刚开场,阿里云和英伟达又一次并肩站上了舞台。没有太多铺垫,消息直接甩了出来:英伟达那套专为“会动的AI”打造的开发工具,正式接入阿里云平台。这意味着,中国的机器人公司、自动驾驶团队,以后不用再从零开始搭地基,可以直接在阿里云上,调用英伟达最拿手的数据处理、强化学习和模型训练能力——就像拿到了一套高配版“机器人开发包”。
“具身智能”这个词,就是让AI不再只活在屏幕上,而是能看、能听、能动,真正走进现实世界。比如会跑跳的四足机器人、能递东西的服务机器臂,甚至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是它的舞台。而英伟达最近推出的Jetson AGX Thor,就是专为这些“活”的机器设计的“大脑”。这块巴掌大的计算模块,性能却足以支撑复杂的实时决策。国内一众机器人公司——宇树、智元、歌尔、引擎智合、优必选——早就盯上了这块“香饽饽”,纷纷拿它做自家机器人的核心,让机器人从“能动”变成“会想”。
这也不是两家第一次“组队”了。去年云栖大会,阿里云就拉着英伟达和斑马网络,搞出了一套专为智能汽车服务的多模态大模型。如今,这套系统已经上了英伟达的Drive平台,成了理想、长城这些车企自动驾驶系统的“大脑”,在方向盘后默默指挥着每一次变道、刹车和提醒。
一年一个台阶,从汽车到全场景机器人,合作的版图越铺越开。这背后,不只是技术的默契,更是一种战略选择。尽管国内芯片厂商正奋力追赶,但短期内,英伟达在AI算力上的优势依然明显。允许顶尖技术落地中国云平台,意味着监管层更倾向于“先跑起来再说”——用全球最先进的工具,先把整个生态催熟,而不是困在封闭的替代路径里打转。这种开放,对本土AI企业来说,无疑是条捷径。
英伟达也投桃报李。这次大会,他们不仅成了“飞天”主题的最大赞助商,连负责机器人业务的全球副总裁迪普·塔拉都亲自飞到杭州站台。这份诚意,摆明了:中国市场,他们不想只做旁观者。
而阿里巴巴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搭桥”。CEO吴泳铭在会上放出话来:未来三年,阿里在AI基础设施上的投入,要在原本3800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加码。虽然没说具体加多少,但话音一落,市场already沸腾了。
当天,阿里港股股价飙涨9.2%,冲到174港元,创下四年新高。台风天都没能挡住这股热浪——香港正遭遇2018年以来最强台风,股市照常开市,资金却汹涌而入。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木头姐”凯茜·伍德悄然出手,一口气买了1630万美元的阿里股票,这是她四年来头一回重新建仓。
从代码到实体,从云端到地面,阿里云和英伟达的合作,正在把AI从“聪明的程序”变成“能干的伙伴”。当机器开始理解环境、回应指令、自主行动,真正的智能时代才算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