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科技 >  中国AI“一带一路” 重塑非洲数字版图
中国AI“一带一路” 重塑非洲数字版图
林天心 来源: 2025-10-24 04:10
        
重点摘要
DeepSeek凭借低成本与开源优势加速进入非洲,助力本地企业开发适配应用,但数据主权与外部依赖风险并存,非洲在中美技术博弈中寻求自主发展路径。

DeepSeek,这个来自中国的大型语言模型,正以极低的使用门槛和惊人的性价比,重塑当地企业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应用方式。

在非洲,算力资源稀缺、电力成本高昂、数字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长期存在的制约因素让许多初创企业对西方主流AI模型望而却步。谷歌的Gemini、Meta的Llama、Anthropic的Claude,尽管技术先进,但其高昂的调用成本和对高性能硬件的依赖,使得大规模部署成为一种奢侈。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些模型的训练数据主要来自西方语境,处理非洲语言时效率低下,常因文化差异产生误判——比如根据名字错误推断性别,或生成不符合本地现实的图像。对本地开发者而言,这不仅是技术缺陷,更是一种“语境缺失”。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DeepSeek的出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它不仅价格低廉,还能在普通配置的服务器上运行,更重要的是,其开源架构允许企业自由修改和本地化。尼日利亚的EqualyzAI正是借此构建起专用于农业、医疗和金融场景的小型模型。他们用本地语言数据重新训练系统,调整模型权重,使其真正服务于非洲用户。成本对比极为鲜明:使用GPT-4o完成一项训练任务每月需支出约1.25万美元,而切换至DeepSeek后,费用降至2700美元左右。

这种优势正推动中国AI技术在非洲加速渗透。从拉各斯到内罗毕,教育科技公司利用通义千问开发离线学习工具,云服务商基于DeepSeek构建数据分析平台,金融科技企业用其评估信贷风险。华为与阿里等企业并未采取封闭授权模式,而是将AI作为技术底座,与云计算、存储服务打包,降低使用门槛。这一策略与“一带一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布局如出一辙——不追求短期盈利,而是通过长期技术绑定,建立影响力与数据回路。

然而,依赖外部技术的代价也在显现。今年6月,因中国高考期间多家AI公司临时关闭部分功能,远在非洲的应用随之出现延迟甚至中断,开发者无法干预。这暴露了技术主权的脆弱性:即便应用部署在本地,核心能力仍受制于海外服务器。更敏感的是数据流向——DeepSeek的用户数据大多存储于中国,理论上可被监管机构调取。出于隐私担忧,该应用已在意大利被禁,德国要求下架,韩国也曾因跨境数据传输问题短暂封禁。

对此,非洲业界并非没有反思。一些观点指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技术,都在通过数据积累形成新的依附关系。真正的挑战不在于选择哪一方,而在于如何避免重演“数字殖民”的历史。目前,非洲多数国家尚不具备自建AI生态的能力:电力供应不稳定、工程人才短缺、大规模数据数字化进程缓慢,这些短板短期内难以弥补。

因此,包括MTN、NCBA在内的区域性企业正采取务实策略:在建设自有数据中心的同时,混合使用中美技术,既利用中国模型的成本优势,也保留与西方平台的合作以分散风险。他们清楚,未来的路径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在多模型共存中寻找平衡,逐步积累能力,最终在技术权力的重构中争取更多自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