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个月,AI的热度不仅没退,反而愈演愈烈——连台积电都忍不住在最新财报中强调,AI相关需求比三个月前还要强劲。但问题也随之而来:3纳米和2纳米这些最先进制程的产能已经快“挤爆”了。为了优先保障AI芯片的生产,一些智能手机客户的晶圆配额很可能得往后排,甚至被牺牲掉。这种取舍,明年恐怕会更加明显。
不只是制造端吃紧,封装测试环节也开始亮起红灯。不少芯片客户私下透露,他们越来越担心拿不到足够的封测产能。有资深分析师指出,真正有效的供应缓解,可能要等到2026年之后。换句话说,接下来一两年,整个产业链都得在紧平衡中前行。
尽管外界对如此高昂的AI资本开支是否真能换来回报仍有疑虑,但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AI的实际使用量正在持续攀升。数据显示,每季度的Token输出量节节走高,说明大模型不仅在训练,更在实实在在地被调用。业内预计,今年MLV Two芯片的出货量大约在2.5万到3万片之间,到年底还会留出相当于两个中等规模项目的库存。基于这样的节奏,大家普遍认为,台积电明年将月产能维持在10万片左右,基本够用。如果需求再超预期,它还有洁净室空间可以进一步扩产。
存储芯片市场的情况则更为紧张。大摩最新报告直言,行业正滑向“严重短缺”。2025年第四季度,DRAM合约价预计环比上涨超过21%,服务器用的DDR5谈判涨幅可能突破20%,而手机用的移动DRAM报价甚至一度逼近40%。这背后,不只是AI拉动了高带宽内存(HBM)的需求,更关键的是——厂商把有限的晶圆产能优先给了利润更高的HBM,结果传统DDR反而供应吃紧。到2025年底,HBM预计将吃掉全行业20%的DRAM产能,2026年更可能升至25%。三星和SK海力士已经基本卖光了2026年全年的产能,瑞银也因此上调了它们的目标价,并判断这波涨价至少会持续到2027年一季度。
更值得注意的是,AI对存储的需求正在从HBM“溢出”到更广泛的领域。随着大模型推理加速落地,普通DDR、NAND闪存,甚至机械硬盘都开始受益。而过去四年,存储行业几乎没有新建晶圆厂,如今DRAM产线开工率已高达九成,NAND也到了八成,供需缺口越拉越大。连利基型产品也跟着水涨船高——交换机厂商因为拿不到低功耗DRAM,已经把采购问题直接捅到了CEO层面;华邦虽宣布扩产,但新产能要到2027年下半年才能上线,远水难解近渴。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制造也在默默追赶。中芯国际靠着持续进口的DUV设备,加上国产检测设备逐步替代,扩产节奏并未明显受阻。预计今年能产出约100万颗GPU,明年还有望翻倍。
整体来看,这一轮存储周期早已不是HBM的独角戏,而是演变成一场覆盖全品类、贯穿整个产业链的需求共振。在供给刚性与AI投资双轮驱动下,行业正进入一个持续时间更长、确定性更高的上行通道——而这场热潮,可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