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人工智能的算力需求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地球上的电力和空间似乎快要不够用了。于是,科技巨头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一个听起来近乎科幻的方向——把数据中心建到太空中去。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最近在公司播客“Google AI: Release Notes”中坦言,这个想法“现在看起来确实有点疯狂”,但当你真正停下来想想未来需要多少计算能力,“它就开始显得合理了,只是时间问题”。他提到的,是谷歌11月刚公布的长期研究项目“捕日者计划”(Project Suncatcher),目标是在太空中实现机器学习的规模化部署。虽然没透露太多技术细节,但他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表:希望到2027年,能把谷歌自研的TPU芯片送入轨道。“说不定还能碰上那辆特斯拉Roadster呢,”他打趣道——指的是2018年马斯克用猎鹰重型火箭送入太空的那辆红色跑车,车上还坐着个穿宇航服的假人。直到今年初,这辆车还在深空漂浮,甚至一度被天文学家误认为小行星。
不过,比起当年那场带有表演性质的发射,如今科技领袖们的太空野心要严肃得多。马斯克本月在X平台上写道,“星舰”未来每年有望将300至500吉瓦的太阳能AI卫星送入轨道。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高盛今年初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所有地面数据中心的总电力容量加起来也不过59吉瓦。而随着AI热潮席卷全球,电力需求预计到2050年将翻倍,美国的数据中心甚至已成为压垮电网的主要推手。
在这种背景下,把数据中心搬上天不再只是奇思妙想。贝佐斯预测,未来10到20年内,数据中心将进入太空;OpenAI的山姆·奥特曼则在一次访谈中半认真半调侃地说:“也许我们该在太阳系建个戴森球,然后发现——嘿,其实根本没必要把数据中心放在地球上。”
支撑这些设想的,是对能源效率的现实考量。Salesforce方面近日引用其CEO马克·贝尼奥夫在X上的发言指出,在太空中运行数据中心具备天然优势:持续的太阳能供应、无需电池储能、冷却也更高效。这一观点与马斯克在美国-沙特投资论坛上的说法遥相呼应——他当时提到,太阳释放的能量中,地球仅接收到约二十亿分之一,“如果你想要比地球所能提供的多一百万倍的能量,就必须走向太空。这时候,拥有一家航天公司就显得特别有用。”
从皮查伊的芯片发射计划,到马斯克的轨道AI星座,再到贝佐斯和奥特曼的宏大构想,太空正从科幻设定悄然转变为下一代基础设施的潜在选项。尽管眼下仍像一场豪赌,但在算力与能源的双重夹击下,这场奔向星辰的竞赛,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也更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