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联储最新一期褐皮书呈现的不是戏剧性的拐点,而是一种更隐蔽、也更难处理的经济分裂。美国经济活动整体上几乎没有变化,可收入位阶不同的人,正生活在完全不一样的周期里。表面平静,却暗流翻涌,这种差异比任何单一数据更能展示美国当前的微妙处境。
这份基于12家地区联储调研得来的报告,在就业、物价与消费行为上,呈现出罕见的不齐步状态。最明显的断裂点来自消费端:高收入群体继续维持旅行、餐饮、奢侈品和体验类消费,而中低收入家庭已明显按下刹车。美国人没有集体进入衰退,但他们的日常选择却正在出现“岔道口”,这让经济整体看上去既稳定又脆弱。
褐皮书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不是抽象的宏观数据,而是企业主、消费者、供应链和本地市场的直观反馈。在官方宏观数据因政府停摆而延迟的背景下,这些“地面温度”变得更为关键。政策制定者必须靠它摸清方向,因为12月会议召开时,很多关键统计数据依然是拼图缺失状态。
就业方面的信号同样“轻微但不容忽略”。企业裁员没有明显扩大,可新职位减少、招聘冻结、用自然流失代替裁员的现象变得普遍。这意味着企业不愿意扩张,也不愿意真正收缩,而是在等待新的明确趋势。人力成本仍然是很多行业的压力点,但涨薪已经不像去年那样强势。移民政策收紧带来的劳动力缺口,使得个别行业仍需付出额外溢价争夺工人,但整体薪资涨幅已与美联储的通胀目标大体吻合,劳动力市场正从火热走向“正常偏冷”。
物价表现则延续温和上涨。褐皮书里最常被提到的关键词,是“成本压力”。供应链没有崩,但也远谈不上宽裕。制造业和零售商普遍提到投入成本上行,尤其是受关税影响的行业。与去年不同的是,企业对涨价更犹豫。一方面担心高价进一步吓退本就疲软的中低收入需求;另一方面,也害怕提价会把消费更明显地推向高收入人群的单一支撑。而这一结构一旦固化,将带来周期性的需求风险:高收入顾客稳定,但无法弥补底部消费萎缩。
这正是“消费K型分化”的核心。高收入消费者仍保持充裕流动性,资产价格上涨提供了额外缓冲,旅行、健身、体验、医疗等高端服务需求依旧旺盛。中低收入家庭却在悄悄改变习惯,从减少外出就餐到缩减娱乐项目,再到对折扣的敏感度提高。餐饮企业发现顾客来得更少、点得更少;零售业者发现消费者更频繁地兑换积分;餐厅老板发现菜单价格一旦过线,销量立刻下滑。
经济并未衰退,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正在过着“自带通缩”的生活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消费分裂背后的心理变化比数字更重要。褐皮书反复提到“信心”:企业主对前景保持谨慎,消费者对未来保持模糊甚至悲观。多个地区观察到高价商品购买意愿下降,汽车、家电等大额支出被延后。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敢买。越是不确定,人们越倾向保留现金,这种心态本身就是经济放缓的前奏。
更麻烦的是,经济的另一端仍在高速奔驰。纽约地区对AI人才的需求极度旺盛,科技和金融企业仍在抢人;一些地区因数据中心建设带来的需求大爆发出现局部繁荣;供应商订单在某些行业甚至出现补库信号。这种冷热不均的结构给美联储带来了最棘手的难题:按哪个群体的温度来制定政策。
褐皮书某种程度上为利率争论双方都提供了依据。对降息派而言,消费疲软、招聘降温、中低收入压力上升都在支撑“利率过高”的判断;对维持高利率派而言,高收入消费强劲、资产市场坚挺、科技行业继续扩张,又让经济的“韧性”显得坚不可摧。美联储对通胀回落的信心依然有限,但对需求是否会急转直下,也绝不敢掉以轻心。
市场更倾向相信12月降息的概率高企,这不仅因为有重量级官员表态支持,也因为数据缺失让“谨慎偏宽松”更可辩护。美联储正在一个雾气重重的十字路口摸索方向,而褐皮书给出的景象,是一个表面稳定、内部分化、看似温和却潜藏拐点的经济系统。
真正的风险不在于美国经济弱,而在于它变得越来越不均衡。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继续撑着GDP和服务业;中低收入群体的收缩却悄然改变经济底层的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变动往往是未来经济走势的前瞻信号,美联储需要关注的不是平均数,而是裂缝的扩散速度。如果中低收入群体的收缩持续,高收入消费的支撑终有力竭的一天。
褐皮书显示的,并不是一幅坏消息压倒好消息的画面,而是一种更棘手的局面:美国正在经历一个双轨运行的经济现实。繁荣与紧缩同时存在,稳定与脆弱并肩而行。经济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正在改写内部权重。当更多企业停止扩张、消费者减少支出、薪资涨幅趋缓、物价仍在上行时,未来的方向已不再是“是否降息”,而是美国经济能否尽快找到一个能让不同阶层共同前进的节奏。
在那之前,K型分化将继续是美国经济的真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