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1 月 26 日下午,香港新界大埔区宏福苑的平静被刺耳的火警警报撕裂。短短数小时内,一场始于宏昌阁外墙的火灾,顺着竹制脚手架疯狂蔓延,形成致命的 “烟囱效应”,将相连的八栋住宅楼吞噬在火海之中。截至 11 月 28 日,这场香港近年最严重的火灾已造成 128 人遇难、79 人受伤。烧焦的建筑残骸旁,被烈火熏黑的竹架碎片散落一地,成为这场灾难最触目惊心的注脚,也让沿用千年的传统工艺 —— 竹子脚手架,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香港密集的城市天际线中,竹子脚手架早已是标志性景观。这种源自中国汉朝的传统工艺,能在现代摩天都市中存续至今,并非偶然。从历史维度看,竹棚搭建技艺被视作 “无形文化遗产”,相传曾用于长城修建,在香港通过世代相传延续近百年,2534 名注册竹棚工人凭借 72 小时专业培训习得的绑扎技艺,能在狭窄街区快速搭建起覆盖整栋高楼的作业平台。工程层面,3 年即可收获的毛竹轻便柔韧,既能抵御香港频繁的台风侵袭,又能灵活切割适配老城区不规则的建筑结构,搭建效率较金属脚手架快 30% 以上,一支熟练团队数日便可完成整栋楼的覆盖。更关键的是经济考量:竹材主要从广东肇庆、广西等地进口,材料、运输及存储成本仅为金属脚手架的三分之一,在高度竞争的香港建筑业中,80% 的项目仍选择竹棚以控制成本,尤其适用于老旧楼宇维修等临时工程。
然而,这份 “存在即合理” 的背后,隐藏着致命隐患。竹子天然的易燃性,即便经过防火涂层处理,在高温与强风加持下仍极易成为火势蔓延的 “加速器”。更令人揪心的是,违规操作加剧了风险 —— 此次宏福苑火灾中,消防部门发现现场使用的防护网、防水帆布等材料疑似不符合 BS EN 1263-2 防火标准,部分发泡胶等易燃建材未及时清理,为火灾爆发埋下伏笔。事实上,这并非孤例:2023 年尖沙咀 40 层大厦火灾、2025 年 10 月中环华懋大厦火灾,均因竹棚助长火势扩大;自 2018 年以来,香港已发生 24 起竹棚相关事故,造成 23 人死亡。
香港并非缺乏对竹棚的监管。根据《建筑物条例》及 2024 年 10 月更新的《竹子脚手架安全实务守则》,竹棚需使用直径≥75mm 的高节毛竹,每层高度不超过 2m,防护网必须具备防火性能,高度超 15m 的竹棚需专业工程师设计,违规者最高可罚 50 万港元或监禁 6 个月。工人需持专门安全证书上岗,60 岁以上者禁止操作,每日还有注册安全主任进行检验。
但规则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此次宏福苑火灾暴露出的,正是监管体系的 “最后一公里” 失守。有媒体披露,早在火灾发生 13 个月前,就有工程师针对该小区维修工程的安全隐患投诉上百次,却未获有效回应。更值得深思的是,尽管 2025 年 3 月香港已启动公共工程竹棚淘汰计划,要求新合同中 50% 以上使用金属脚手架,但私营项目仍可 “例外使用”,而宏福苑作为公屋维修工程,本应严格执行新规,却仍采用竹棚作业,背后的利益博弈与监管缺位引人深思。建造业总工会虽辩称 “事故主因是安全管理不足,与竹棚结构无关”,但公众普遍质疑: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易燃材料本身就不应出现在人口密集的住宅维修工程中。
灾难发生后,香港政府迅速行动。行政长官李家超宣布全面推进金属脚手架取代竹棚,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牵头成立调查及规管工作组,明确 “竹棚耐燃性不及金属棚架,应尽快在合适环境全面改用”。发展局与业界紧急会面,商讨转型路线图,提出将通过技术支援、工人转训等方式,解决金属棚架运输储存难、人手不足等问题 —— 据估算,竹棚工人转学金属棚搭建技艺仅需一周,全行业全面转型约需两年时间。
这场转型并非易事。对 2500 余名竹棚工人而言,世代相传的技艺可能面临淘汰,生计转型需要政府与业界的协同支持;对承建商来说,金属脚手架的成本较竹棚高出 30%-50%,短期内将压缩利润空间;而对香港社会而言,竹棚作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其退出也引发 “是否要抛弃传统” 的讨论。但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佘德聪所言:“钢管棚架的安全性、稳定性、耐火性已被全球验证,制定明确转型时间表,是对公众安全最基本的负责。”
目前,香港屋宇署已启动全港竹棚安全大检查,重点排查防护网阻燃性、易燃建材清理等问题,违规者将从严执法。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灾难,终于让 “文化遗产保护” 让位于 “公共安全优先”。在宏福苑烧焦的楼宇前,幸存居民举着 “重视安全” 的标语,他们的诉求简单而沉重:城市发展不应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传统工艺的传承更不能成为安全隐患的遮羞布。
香港的竹棚之祸,本质上是城市治理中 “传统与现代”“成本与安全” 的博弈。大火过后,金属脚手架的推广不仅是材料的替换,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 —— 一座国际化都市选择用更安全、更先进的标准守护市民生命。而那些在火灾中逝去的生命,也将成为推动变革的警示灯,照亮城市治理的进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