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突然发力,一跃成为全球最热的上市中心。从数据上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回暖,而更像是一场由政策、资本与结构性变化共同推动的狂飙。
仅在上半年,就有44家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同比上涨近五成。募资总额达到1071亿港元,足足是去年同期的七倍。更关键的是,这还只是开始。
目前已有超过200家公司递交了IPO申请,其中九成是主板项目——这不是正常水平,而是历史罕见的“扎堆式冲刺”。多家市场机构因此上调全年募资预期,从原本的一千多亿港元直接调高至两千亿以上,甚至喊出了“冲击2500亿”的目标。
谁在推动这场狂潮?答案清晰明确:中国的“巨无霸”公司。
四家在A股先上市的大型企业——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在港的再度上市直接贡献了930亿港元的募资,占据整个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而这类“先A后H”的双重上市模式,正在成为资金、机构、交易所三方都乐见的“黄金通道”。
香港正在成为中资巨头的“第二站”,不仅是为了募资,更是为了估值、国际化和战略配置。数据显示,在当前排队的200多家IPO中,超过四分之一是“准A+H”公司,而且其中有多家市值已经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如果市场不出意外,预计将有超过六成的企业能在今年成功登陆,而其中的头部玩家,很可能再次刷新单笔募资纪录。
这种热潮并不是偶然,而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内地企业在A股上市后,估值被低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赴港上市是对接国际资金的现实路径;另一方面,香港市场在经历了数年的低迷后,交易所制度优化、监管更趋透明,加上地缘局势略趋缓和,重新吸引了投资者的注意力。
更微妙的是,在美股和A股都出现波动、机构偏谨慎的大背景下,香港这个“夹缝中的市场”反而获得了某种独特的确定性。它既承接内地企业的海外扩张需求,又提供了足够市场深度去吸纳体量巨大的发行项目。
接下来,市场还在等待几宗重磅级别的IPO,很可能会是地产服务、电动车产业链或大型制造业平台。这些企业不但能带动资金活跃,也可能成为港交所新的估值锚点。
不过,风险也不能忽视。这轮IPO狂潮高度依赖于“头部国企+A股溢出”这一结构性红利,一旦政策节奏变化、海外资本情绪反转,或新股发行密度过高、资金消化不良,市场热度有可能迅速降温。
总的来说,2025年的香港IPO市场既是一次“重新站上牌桌”的机会,也是对整个资本市场耐力和韧性的考验。2500亿不是一个数字的胜利,而是香港重新证明自己国际金融中心价值的一次关键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