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Fortescue Metals Group(FMG)近日签署了一笔总额142亿元人民币的银团贷款协议,由中国银行作为牵头行安排。这笔创纪录的离岸人民币融资不仅成为首家澳企在境外获得的人民币银团贷款,更刷新了非中资企业的同类贷款额度。FMG作为全球第四大铁矿石生产商,将用这笔资金从中国采购清洁能源技术与机械设备,并以对华销售铁矿石的人民币收入还款,形成独特的“跨境闭环”融资模式。
中国银行在声明中强调,该模式通过人民币结算直接规避了汇率风险,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同时深化了FMG与中国供应商的产业链绑定。这种以实体贸易需求为锚点、以人民币闭环流转为核心的创新融资方案,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提供了可复制的跨境金融新范式。
此笔交易的落地正值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窗口期。随着美元指数今年下挫逾9%,离岸人民币则升值约2%,全球市场对美元资产的疑虑为人民币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中国人民银行在年中工作会议上罕见单列“人民币国际化”章节,明确提出加速贸易结算与跨境融资的人民币使用,这是三年来首次释放的明确政策信号。
更具战略意味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央行同步推动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的海外布局,这一替代SWIFT的人民币清算通道正加速扩容离岸清算行网络。与此同时,中国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在6月向外资开放了包含天然橡胶、铅、锡在内的16种期货期权合约,标志着人民币在大宗商品定价体系中寻求实质性突破。
FMG案例恰是上述战略的缩影。作为供应中国六成进口铁矿石的核心企业,其绿色转型需求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形成共振。该公司创始人Andrew Forrest在声明中直言,贷款将用于构建“绿色钢铁”产业链,而“当美国退出绿色技术投资时,中国与FMG正在引领工业革命”。这一表态揭示更深层逻辑:在碳中和目标驱动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人民币正凭借绿色金融工具嵌入技术输出与标准制定体系。
大宗商品贸易与绿色金融的耦合,成为人民币突围美元体系的重要路径。当铁矿石贸易与光伏设备采购形成人民币双向流动,当期货市场向外资开放资源品定价权,单一货币的闭环正扩展为全球产业的链式闭环。这种由实体需求支撑的货币国际化,比单纯的汇率波动更能沉淀为市场信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