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综述 >  董明珠拒用海归言论,海归身份在中国的尴尬转变
董明珠拒用海归言论,海归身份在中国的尴尬转变
流动的沙 来源: 2025-05-06 06:56
        
重点摘要
董明珠近日在股东会议上的发言中明确表示:格力在人才培养方面“绝不会使用海归”——因为她担心其中可能混入间谍。

董明珠近日在股东会议上的发言中明确表示:格力在人才培养方面“绝不会使用海归”——因为她担心其中可能混入间谍。而在网络舆论方面,支持者的评论和人数超过了反对者。这似乎是在暗示,中国对海外归国人才——即“海归”的复杂且保守态度。

董明珠在会议中直言不讳的强调:海归中是有间谍的,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虽然她也肯定了海归派在其认知里是非常优秀的,但却表示,在无法分辨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保守做法,即从本土高校中自主培养人才。

她的这段发言充满了其一贯的个人色彩。但其身后反应的是当前中国社会对外部世界的不稳定和对抗加剧下的谨慎与警惕。

国家安全,一直是中国最核心的全民主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局势紧张、对抗与冲突加剧的情况下,中国对外部环境的戒备心理正不断增强,所以或多或少影响到对海外归国人才的接纳度。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吴木銮教授就表示,当这种国家安全政策由单纯的国家需要变成民众共识之后,中国社会对外部世界将可能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78年确立的改革开放对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正在随着世界的变化快速的调整。

近年来,中国国家安全部门也加大了对间谍案例的公开宣传力度。2023年,该部设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多起间谍行为相关的案例。

其中一则视频详细披露了一位在国外留学期间被外国情报机关招募的海归,毕业后进入国内政府研究机构任职,最终因泄露国家机密被判处无期徒刑。此类案例无疑加剧了公众与企业对海归身份的警惕心理,也为董明珠的表态提供了某种“现实基础”。

然而,多数中国企业,尤其是非敏感部门,并不会因为这种个别风险而全面排斥海归人才。尽管一些国有企业在出于“少惹事”的原则下确实会倾向招聘本土毕业生,但大部分企业依然理性看待留学背景。

《新京报》更是驳斥了董明珠言论,认为她是将 130 万海归群体污名化,是对国家人才战略的公然挑战。毕竟,从能力、视野与国际经验的角度看,许多海归仍是中国技术进步与开放发展的人才资源。

但现实是,这种理论上的“集体谨慎”正在对企业招募海归人才上产生影响。25岁的Gwen拥有澳大利亚顶尖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回国后向数百家国企投递简历却少有回音。她表示,自己可能在简历筛选阶段就因海外学位被淘汰。

思想西化,缺乏集体意识,随意且不好管理几乎成为00后海归派的集体标签。我们几乎能感受到国内的氛围:和30年前相比,国人对海归的羡慕和钦佩已经下降了。

26岁的 Cindy 在美国取得了国际经济学硕士学位,面对求职困境时坦言:“本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董明珠的言论让一切更难了。”

这番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国家安全逻辑与人才流动逻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中国希望在中美科技博弈中加快人才集聚,另一方面却又在国际现实、社会舆论与政策层面营造担忧安全的氛围。

而就在昨天,巴黎索邦大学举办了一场名为“为科学选择欧洲”(Choose Europe for Science)的活动,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将投入1.13亿美元以接纳因特朗普削减学术研究资金而不得不离开美国的科学人才。

马克龙希望能打破海归人才壁垒,而非过分关注其潜在威胁。毕竟,那些能够建立开放、包容和具有吸引力的科研生态系统的国家才是优秀科技人才向往的乐土。

而在中国,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保证继续持有对世界的开放心态非常重要。如何建立一套既审慎又不偏激、既有防范又不排斥的选才机制,对私人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是重要的可以。这不仅关系到无数海归的命运,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相关资讯
标签: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