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商业 >  印度:下一个世界工厂?
印度:下一个世界工厂?
奥派中国 来源: 2025-05-06 09:01
        
重点摘要
在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的趋势下,印度有望成为中国之外的重要制造节点,作为中国+1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税战的持续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加速重构,印度凭借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不断扩张的内需市场,被不少人视为有望取代中国成为 “世界工厂” 的潜力股。最近苹果公司宣布将部分 iPhone 生产线转移至印度,更是引发了各界对印度制造业崛起的热议。然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面临的诸多结构性、制度性和社会文化障碍,使其取代中国制造业地位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从印度自身的优势来看,它确实具备一些发展制造业的有利条件。在人口方面,印度拥有 13 亿人口,其中 65% 以上为 35 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为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2023 年,印度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约为每月 300 美元,远低于中国的 800 美元以上。例如,富士康在泰米尔纳德邦的工厂雇佣了数万名工人,其成本仅为中国工厂的三分之一 。

此外,印度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内需市场也极具吸引力。随着中产阶级的迅速扩大,印度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2023 年,印度智能手机市场规模达到 400 亿美元,苹果在印度的 iPhone 销量更是激增 40%。这种内需潜力让企业无需完全依赖出口,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市场支撑。同时,当前中美关税战和 “去中国化” 趋势,也为印度提供了难得的地缘政治机遇,促使全球供应链进行重新布局。

但当我们深入分析印度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时,就会发现这些优势难以在短期内转化为实际竞争力。地缘政治与社会动荡是印度制造业发展的重大阻碍。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对立,边境冲突一触即发。2023 年,两国因水资源争端矛盾升级,印度甚至切断了对巴基斯坦的河水供应。2019 年印巴空战期间,外国企业纷纷暂停在印度北部的投资谈判。而在印度国内,宗教冲突也时常爆发。2020 年,德里因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对立引发骚乱,街道被堵塞,一家为 Zara 代工的服装厂因供应链中断损失了数月订单,最终客户将订单转向越南。

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社会的 “隐形枷锁”,深刻制约着劳动力市场。尽管法律禁止歧视,但高种姓群体依然占据着管理和技术岗位,低种姓工人则被边缘化。在孟买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曾因高种姓主管拒绝与低种姓工人共用食堂,导致团队内讧,生产效率大幅下降。此外,种姓制度还限制了社会流动性,使得低种姓群体缺乏教育和技能培训机会,熟练技工严重短缺。这种历史积淀的偏见,会在高度协作的现代制造业过程中,产生很多隐形的内耗和成本。

印度的宗教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制造业的效率。印度教的宿命论使得部分工人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与中国工人加班加点赶订单的工作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教育差距同样是印度制造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印度的教育体系两极分化严重,印度理工学院能培养出世界顶尖的工程师,为互联网大厂所青睐。但基础教育却十分薄弱。2022 年,印度 2.6 亿在校儿童中,许多人连基本读写能力都不具备,职业教育更是严重滞后。2017 年,大众汽车在浦那建厂时,就因当地工人不会编程,不得不从德国空运技师,导致成本大幅增加。

基础设施落后、法治与监管环境不佳,以及金融和政策支持不足,也都在制约着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印度的港口拥堵、公路坑洼、铁路老旧,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电力供应不稳定,停电现象频发;司法体系效率低下,合同纠纷解决耗时漫长;监管体系繁琐,腐败问题严重;金融体系对制造业支持不足,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高达 15% 。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差距显而易见。中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高速铁路网和现代化港口,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提供一站式服务,职业教育体系每年培养数百万技工,社会稳定且政策执行力强。而印度在这些方面仍需数十年的努力追赶。

尽管莫迪政府推出了 “印度制造” 计划,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并改善营商环境,但改革成效有限。土地改革受阻,教育和技能培训短板难以快速补齐。2023 年,苹果在印度的 iPhone 产量仅占全球的 7%,远低于中国的 80%。

综上所述,在短期内(5 - 10 年),印度难以取代中国成为 “世界工厂”。但在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的趋势下,印度有望成为中国之外的重要制造节点,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若印度能加速改革,解决现存的诸多问题,或许在 2030 年后能成为区域性制造中心,作为中国+1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