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日内瓦,一场备受瞩目的会谈悄然落幕。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和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带领的代表团,经过两天的“高强度”谈判,终于达成了一项临时协议:中美双方同意暂停长达数月的贸易战,关税将在90天内大幅削减。这场被外界称为“中场休息”的会谈,究竟是两国关系的转折点,还是下一轮较量的短暂喘息?
美中贸易战并非新鲜事。自特朗普再度上台以来,美国在2025年初迅速重启“美国优先”政策,4月2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加征34%的“对等关税”,随后双方展开多轮报复性关税升级,最高时关税高达145%。中国则以125%关税,加上封锁许可证、减缓港口运营、禁止美国商品等“影子禁运”措施强势回应。物价飙升、供应链断裂、工厂停工,全球经济被这场“经济战争”拖入泥潭。
然而,双方经济都难以承受持续的压力。美国面临通胀高企、供应短缺和消费者不满;中国则遭遇工厂关闭、技术禁令和国际品牌撤离的困境。连苹果这样的巨头也在重新评估其在华供应链。正如一位美国谈判代表所言:“双方都在寻找出路,但不能显得软弱。”在这种背景下,日内瓦会谈成为了必然。
日内瓦会谈的结果看似是双赢,但实则充满博弈。美国将关税从145%大幅削减至30%,以缓解国内企业的压力;中国则撤销了115%的关税,秘密贸易壁垒,恢复出口通道。然而,双方的小动作暴露了这场“暂停”的复杂性:中国突然将芬太尼问题引入谈判,精准触碰美国痛点;而美国则悄无声息地推迟了汽车关税、放宽芯片限制,并首次同意建立永久性谈判机制。
特朗普在会谈后的表态也耐人寻味:“谁先打的电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房间里发生了什么。”这与他一贯强硬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美方在压力下的妥协心态。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则称会谈“坦诚、深入且富有建设性”,并强调双方达成了“重要共识”。然而,双方都小心翼翼地避免承认自己是“求和”的一方,这种微妙的措辞背后,是两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形象博弈。
这场90天的“暂停”看似缓和了紧张局势,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不是和平的开始,而是一次战略调整。这不是握手,而是紧急刹车。未来90天,全球经济格局可能迎来剧烈震荡:
医药行业:80%的美国抗生素依赖中国供应链,目前这一链条正面临审查,短缺和价格上涨已成定局。
科技行业:中国正投入500亿美元打造芯片战备基金,试图摆脱对外依赖;美国科技企业则在为冲击做准备。
汽车与钢铁:美国工厂重新开工,但电动车交易破裂,特斯拉在中国的电池计划彻底泡汤。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印度、越南等“中国+1”战略的受益国可能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而中美之间的直接贸易或将大幅萎缩。正如《CEPR》报告所指出的,即使关税部分暂停,全球价值链的低效和不透明仍将加剧。
日内瓦会谈的90天期限,不仅是双方修复经济的机会,更是一场新的博弈起点。未来,这场“暂停”会演变为可控的伙伴关系,还是全面科技冷战的开端?答案无人知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全球贸易的未来正在此刻被重塑。
对于企业、投资者和普通消费者而言,这90天是观察和调整的关键窗口。日内瓦会谈或许是中美贸易战的中场休息,但哨声再次吹响时,比赛的走向可能更加激烈。世界的目光,正聚焦在这场未完待续的较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