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升级,中国的中立和劝和的态度越发值得玩味。
巴基斯坦作为中国的军事战略合作伙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印度——作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在长达75年的双边关系中,却波折不断,边界、宗教和经贸始终是中印关系很难绕开的三大阻碍。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在1950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初期,双方均展现出了互信与友好,直到1962年的边境冲突凸显了双方的核心矛盾。
不过随着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成功访问北京后,才重新开启了中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既搁置边界争议,重新聚焦经贸与人文交流。
这段蜜月期维持了几乎20年,直到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爆发的冲突打破了这中平静,死伤的惨烈事实让中印之间的双边关系降到了最低点——不仅仅是在政策层面,在民间亦如此。
2024年10月,在经过多轮协商后,中印双方达成巡逻协议,随后两国领导人在俄罗斯会面——此举被视为双边关系的破冰之旅,缓和迹象开始出现。
一直到2025年1月,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Vikram Misri,维克拉姆·米斯里)访问中国,重新开启了与北京的接触并勾画合作路径,旨在修复互信。同时,北京方面还用“龙象共舞”来表达加强战略互信的意愿。
不过,和中方信心满满相比,印度领导层则保持高度审慎。莫迪虽然表示恢复双边关系“正在进行中”,但仍强调“过去五年的关系处于冻结状态”,莫迪似乎对2020年以来的军事对峙心有芥蒂。而印度外交秘书长唐勇胜也坦言:修复关系“是一条艰难的路”。
而中国此时伸出橄榄枝的用意不言而喻。首先是外部经济压力,特别是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持续升级,以及对中国产品的高额关税,让中国更重视对亚洲市场的拓展。而中国的产业链优势、资金与技术正是印度所缺少的。
其次是中国对“周边外交”的重视。上月对越南、柬埔寨和马来西亚的访问,期望能继续强化与东南亚国家强劲的贸易往来。而在美中紧张关系加剧的背景下,其重要性已经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第三是特朗普所谓的“美国优先”战略。特朗普似乎有益拉拢与俄罗斯的关系,不但在俄乌和谈方面偏向俄罗斯一方。更提出与俄方共同合作开采稀矿资源。对此,普京持乐观开放的态度。而就在此时,中国正试图限制关键稀土出口,以反制特朗普的关税大棒。
莫迪对此似乎心知肚明,毕竟,要实现他的“印度制造”的伟大构想是不能或缺中国的角色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龙象共舞”更像是龙象之间的“互补+拉扯”。
莫迪必须清楚的事实是:印度的制造业的核心占比仅有14%-17%,基础设置和物流规模也远低于中国,而印度工人的工作技能偏低与缺乏培训也严重阻碍了印度的发展。
但随着越来越多跨国企业考虑“China+1”战略,即在中国之外寻找第二制造基地。印度似乎正在成为这一逻辑下的重要的候选者。莫迪希望能抓住这一契机,完成从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蜕变。
但这个过程,离开中国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需要中国的经验、技术、原材料、资金来现实产业本土化——这和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路径几乎是一致了,而且也证明了,这条路径对一个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是真实且有效的。
和中方强调在人文、经贸等领域加强合作的同时,虽然“边界问题”似乎正在淡化,但在印度政府的核心政策纲领中不会消失。
一方面,印度会质疑中国如果不真正致力于解决结构性难题,即实控线问题,其“修好”意图就始终值得怀疑。而另一方面,中国对印度在如何处理双边关系上可能摇摆反复的态度存在担忧。
特别是近期的印巴冲突,稍有不慎就可能破坏中印之间本就微妙和复杂的双边关系,更别说还有特朗普的关税和经济围堵中国的策略、还有包括苹果等科技公司宣布将从中国转移部分产业链至印度的高调表态。
所谓“龙象共舞”的提法,是对“中印共同崛起”这一愿景的翻版。但在印度内部,仍有部分人对其抱有期待。
莫迪说印度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的经济体的豪言壮语有多少是可以量化的值得商榷,但对于两个经济规模和体量存在差异的国家而言,如果要共同崛起可能需要相当巨大的善意、合作与努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不少学者对“大象”这一比喻表达了不满。因为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他们认为中国仍然把印度看成是大象与耍蛇人的国度,并认为中国在处理两国关系上仍存在不平等和缺少互信与坦诚,而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从印度高层到普通民众仍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