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综述 >  米塞斯在线:通货膨胀:超越总量分析
米塞斯在线:通货膨胀:超越总量分析
洛克 来源: mises.org 2025-05-09 04:17
        
重点摘要
米塞斯在线:通货膨胀:超越总量分析

传统上,通货膨胀被定义为总体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等指标进行追踪,这一定义主导了经济讨论,将人类行为简化为统计趋势。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模型强调宏观经济因素——货币供应增长、需求冲击或成本压力——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个体的有目的行为。即使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尽管遵循米塞斯的行为学(praxeology)承诺,强调人类行动,但在批判主流观点时,仍常局限于“价格通胀”或“货币扩张”等市场术语。这种焦点——可能是与新古典主义争论的副产品——有削弱经济现象源于人类有意选择的洞察的风险。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人类行动》(1949年)中将经济学确立为研究有目的行为——个体为实现主观目标而行动的学科。与优先考虑价格指数等统计结果的总量模型不同,行为学聚焦于选择背后的意图。为了重新定义通货膨胀,我们必须从这一原则出发:所谓的“通货膨胀”不仅仅是市场现象,而是人类有意行动的体现,特别是那些改变个体交易条件的行动。这一转变使我们从 impersonal metrics(非人格化指标)转向驱动经济互动的动机

在行为学框架下,市场通过个体基于主观估值的自愿交换运作。价格作为这些偏好的信号自然浮现,促进无需强制的协调。我们称为“通货膨胀”的现象往往反映了扭曲这一过程的行动——有意干预,扭曲了交换条件。

在行为学框架中,货币通过传递主观估值促成自愿交换,这一功能依赖于对其稳定性的信心。诸如扩大货币供应的故意操纵会引入扭曲,破坏这种信心,尽管并非即时。行动者通过重新调整预期和行为做出反应,试图应对扭曲的交易条件。通货膨胀反映了这一更深层次的货币干预过程,而总量指标仅捕捉其表层表现——价格变化和经济失衡——掩盖了对货币完整性信心的逐渐侵蚀,若不加以解决,可能最终导致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被放弃。

货币行动作为人为干预

米塞斯的行为学认为,经济现象源于旨在实现主观目标的有目的的人类行动。货币操纵通过故意干预扭曲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角色,体现了这种行动。这些干预包括历史上的削币(coin clipping,削减贵金属以制造更多货币)、伪造货币(个人非法制造货币以获取不劳而获的购买力),以及现代中央机构政策,如扩大货币供应以影响经济状况。每一种都代表了改变自愿交易条件的故意行为,破坏了市场交换的自发协调,为通货膨胀相关的扭曲奠定了基础。

自愿交换依赖货币作为传递主观估值的媒介,使行动者能够无需强制地协调计划。无论是削币、伪造货币,还是中央机构扩大货币供应的政策,这些故意货币操纵以交易双方未共同同意的方式改变货币价值,扭曲了价格信号,误导了指导经济决策的相对稀缺性和偏好。因此,表面上的市场活动并非参与者的真实意图,而是操纵者施加的扭曲,侵蚀了米塞斯市场观念中自发秩序的基础。

货币操纵(如削币、伪造货币或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导致的经济协调失调源于价格不再反映自愿交换的真实偏好和稀缺性条件。当行动者依赖这些扭曲的信号做出决策时,他们面临意料之外的损失、不平等收益或资源错配等结果,背离了他们对公平交易的预期。这种差异导致对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可靠性的信任逐渐减弱,促使个体质疑市场互动的有效性,并以进一步动摇经济秩序的方式调整行为,例如寻找替代价值储存手段或减少交易参与。

中央机构故意增加货币供应会产生人为压低的利率,偏离反映真实储蓄和投资偏好的生产结构。这些利率误导行动者对资本可用性的判断,使原本不可持续的企业得以比市场条件允许的更长时间存续。这种人为延长的状态扭曲了生产与消费的时序协调,将资源引向与可持续经济协调不符的项目,为不可避免的纠正埋下种子,当这种偏差变得不可持续时,纠正将发生。

货币干预的社会后果

故意货币操纵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资源错配,还侵蚀了支撑合作人类行动的社会信任。随着个体感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或通过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s)实现的未得财富转移——他们开始认为经济互动越来越不公平,这不仅滋生了对货币可靠性的怀疑,还对促进交易的机构和社会纽带产生质疑。这种信任的侵蚀促使个体采取防御性行为——囤积(储蓄)、投机或退出市场参与——这些行为分裂了社区合作,削弱了维持经济和人际和谐所需的社会结构。

在通货膨胀影响下,个体往往感到自己像在玩一场每一步都导致损失的游戏——储蓄贬值、成本攀升、收益似乎永远遥不可及——却未察觉背后倾斜天平的无形力量。这种无情的挫败感——源于尽管努力却收益递减的体验——在社会中催生了重写规则的冲动,助长了平等主义理念,以期平衡竞争环境。由于未能认识到游戏被操纵,人们转向“公平”与“共享结果”的观念,试图重塑社会安排,以缓解弥漫于日常生活中的持续失败感。

由不平等游戏中无尽损失感引发的平等主义转向,重塑了社会对正义的认知,个体集体渴望一个结果更接近努力而非隐形优势的系统。这种转变超越单纯的挫败感,演变为一种共同信念,即公平要求奖励与负担的均衡,常通过呼吁社区监督或再分配表达出来。当人们与侵蚀其稳定性的不透明力量抗争时,他们重新定义了正义——不再是个体功绩,而是集体平衡——改变了支配其互动和机构的道德景观。

结论

通过米塞斯有目的的人类行动视角重新审视通货膨胀,揭示其不仅是统计产物或经济扭曲,而是一种深远的社会力量,根植于欺骗行为,波及市场之外,深入人类生活的结构。从历史上的削币到现代货币供应扩张,这些行为扰乱了自愿交换,破坏了协调,播下了持续损失的种子,侵蚀了信任与合作,最终点燃了平等主义愿望和重新构想的正义感。这一分析强调,通货膨胀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总量指标,而在于其重塑人类认知、关系和道德框架的能力,凸显了意图及其后果在经济和社会演变中的首要地位。

来源:米塞斯在线 作者:乔·查韦斯  (OwenJoe Chavez)标签:货币理论、行为学、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日期:2025年5月7日

相关资讯
标签: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