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综述 >  谁杀死了利润?反内卷时代拉开序幕
谁杀死了利润?反内卷时代拉开序幕
币海独步者 来源: 2025-07-15 05:36
        
重点摘要
“反内卷”原本是网络词汇,但如今却出现在政府会议与宏观策略报告中,成为投资人解读中国政策意图的重要信号。

在北京核心决策层和资本市场之间,有一个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反内卷”原本是网络词汇,但如今却出现在政府会议与宏观策略报告中,成为投资人解读中国政策意图的重要信号。

“内卷”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早已存在,它主要指的是一种内部恶性竞争、努力却无效的社会状态。

而在国家层面对“内卷式”的恶性竞争最早提出整治举措是在2024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童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而中国最高领导人今年已多次在政府会议上提出“整顿无序价格竞争”并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资本市场似乎捕捉到了某些积极的信号,包括摩根大通、高盛、香港和新加坡的资产关机机构纷纷给予了谨慎积极的评价。而投资者期待期待这是一场旨在遏制工业过剩与价格战的政策转向。

特别是在太阳能、新能源汽车、钢铁等多个关键产业利润不断遭受侵蚀的背景下,外界愈发相信中国将出台更有力的政策工具以缓解通缩压力。

虽然北京尚未正式发布完整计划,但有关“反内卷”的研究报告已经在市场中广泛传播,同时,A 股市场中的太阳能和钢铁类股票在7月迎来强劲反弹。

瑞银的相关研报认为,过度竞争曾是投资人对中国市场最大的不安因素之一。如今从高层到基层都开始公开正视并遏制这种破坏性竞争,这显然是一个强有力的政策信号。

同时,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加剧、外贸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内卷”已经不再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实实在在困扰中国工业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企业通过超额投资一度在全球制造业中取得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光伏与电动车领域几乎拥有压倒性的价格与成本优势。

然而,内销市场的饱和以及出口受限使得过剩产能迫使相关企或主动、或被动的展开“内斗”——如果不斗,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就会加剧,内斗是当下企业为了求生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而海外市场关口逐渐收紧,使得本该输出到海外的竞争又被迫回流国内,更变相的加剧了内卷式价格战的惨烈程度。

不过,去从年开始,随着“反内卷”政策的举措的逐一落实,效果似乎已初见成效。而且中国内地市场的政策敏感度相较香港市场更高,产业股权重也更大。

7月以来,沪深300指数已上涨2%,一改年内多数时间落后于恒生国企指数的颓势。其中,作为国内大型的光伏企业,大全新能源和通威股份本月股价均上涨超20%,钢铁板块指数已从四月的低点6294,上涨到8077,涨幅近29%,好于大盘13个百分点。

摩根大通中国与香港股票策略主管 Wendy Liu 认为,“如果这次整顿奏效,中国将迎来一轮行业整合、价格回升、利润率改善、估值重估的新周期。”她特别点名汽车、电池、太阳能、水泥、钢铁、铝和化工等板块将成为潜在受益者。

不过,当从中国经济宏观政策的历史层面中寻找对比与经验的时候,我们很轻易的就能回想起2015至2018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时中央通过行政手段压缩煤炭与钢铁等传统产能,“反内卷”的政策与举措的严格落实,成功推动了价格与企业利润的回升。

然而,当前面临的挑战则更为复杂。一方面,当前的过剩不仅局限于上游与基建领域,而是蔓延至包括光伏、电池、电动车等新兴产业,甚至还波及医疗、食品等消费终端行业。

另一方面,当前的市场主力不再是过去那种可以被行政整合的国企体系,而是由无数民营企业参与,甚至是主导。他们大都集中度低,协调成本高。这比过去国企之间仅需行政命令就并购整合要难得多。

除了“内卷”的问题之外,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因为仅靠供给端的重组与并购,内卷式竞争的整治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推动消费端复苏——这恰恰是当前中国经济中最薄弱的一环。

在消费意愿疲软、居民预期尚未稳定的前提下,提升内需成为一项系统性挑战,也是决定此轮“反内卷”政策成败的关键变量。

从以往和当下的数据分析来看,决策转换为市场自主行为往往会非常困难,而近期淘宝与美团的外卖价格大战更引发了对“反内卷”政策效果的担忧。不过,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当高层改变政策语气时,市场会对具体行动举措充满期待。

企业行为只能影响短时的市场情绪,但不会主导政策走向,这一点,已经被多次证明。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而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本身就是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