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汽车进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变。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最新数据,6月,加拿大从墨西哥进口的乘用汽车总额达到10.8亿加元,而从美国进口的仅为9.5亿加元。
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加拿大单月从墨西哥进口汽车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要知道,在2024年,加拿大进口的美国汽车比中国、德国和墨西哥加起来都多,如今形势逆转,市场已经对对特朗普的关税战做出反应。
这一转变并非毫无预兆。早在关税正式生效前的两三个月,加拿大就提前扫货,从美国进口了约25亿加元的汽车,远高于平时的18亿加元,这既为后续的供应链波动留了缓冲,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6月美国对加出口金额的骤降。
然而,对比美国的月度数据下滑时,加拿大的整体汽车进口额却环比上涨6.9%,几乎完全归功于墨西哥供给的猛增。
出口方面,加拿大在6月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总额下降4.2%,同时,视美国为重要市场的整车及轻型卡车的出口大幅下滑8.9%,创下自2022年11月以来首次跌破40亿加元的纪录,连续第三个月走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影响凸显。
尽管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之间仍有《美墨加协定》(CUSMA)框架,但美国照样对“非美国产内容”征税,加拿大也只在车企投资本地时才豁免美国车。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让北美的贸易规则不再是单一的自由流,美国的优势正在被稀释。
转变不仅体现在数据上,也体现在企业的策略调整中。底特律三大车企中的通用与 Stellantis 在加拿大都有工厂,福特则放弃电动车计划,转而去生产F系列重型皮卡,毕竟卡车好卖、补贴少、风险低,受关税影响也最小。
相比之下,很多品牌也在重新调整供应链,比如斯巴鲁(Subaru)选择从享有自由贸易协定的日本进口,而不再依赖美国工厂。马自达(Mazda)则暂停了美国阿拉巴马工厂为加拿大市场生产 CX-50 的计划。
更有甚者,一些尚未公开的车企选择通过“保税运输”的方式,从墨西哥绕道美国,将车辆直接送往加拿大,从而规避关税。这些操作,既体现了企业的灵活性,也反映了关税博弈下市场对规则漏洞的利用。
然而,加拿大汽车市场的问题远不止进出口此消彼长,更深层的隐忧在电动车。2025年6月,全国一共卖出17.7万辆车,比去年同期多了6%,但电动车只有1.4万辆,同比暴跌三成多,占比从半年前的近20%掉到不到8%。
原因并不复杂:联邦政府年初停掉了5000加元的补贴,魁北克也把补贴砍了一半。没有补贴,消费者立刻缩手,电动车销量就从年初的抢购潮迅速变成五连跌。
更糟的是,关税战也在推高整体车价。美国车因为额外关税变得更贵,墨西哥车趁机填补空缺,但电动车在北美本就价格偏高,如今没有补贴,又叠加关税的额外成本,更显得高不可攀。
结果就是:燃油车销量还在增长,电动车反而掉队。这对于加拿大,甚至许多西方国家的全面禁售燃油车的目标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拖累。
加拿大汽车在十字路口的困境反应的也是西方国家的产业困境。进口来源的转移,折射出贸易政策与美国关税的激烈对抗;出口的萎缩,显示出国内生产力的疲软;零排放汽车的排外与停滞,则揭示了产业转型的困境。
如果说过去三十年的格局是美国一家独大,那么现在的现实是中国、墨西哥等南方国家正在快速崛起,日本车企更积极去拥抱自由贸易协议获得优势,而加拿大和欧盟却固步自封,本土产业在夹缝中摇摆不定。
如何在保护产业、维持贸易自由和推动绿色转型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加拿大汽车市场的走向,也可能成为关税时代重塑北美乃至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