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几十年,保险业总被认为是最慢被技术改变的行业之一。银行被互联网重塑、证券被算法革新,但保险要么执着流程,要么抱紧监管,似乎天生对创新免疫。可当AI时代的钟声敲响,所有这种“慢行业是安全行业”的旧观念,正在快速失效。
AI不是把一个老行业升级成数字化,而是把保险的核心变量重新定义了一次。保险的底层逻辑是风险,而AI最擅长的就是识别、预测和定价风险。一旦这两个领域合流,行业的天花板就会重新被划一次线。传统的保险公司会发现自己擅长的统计模型突然变得过时,而新玩家会发现进入门槛不再是资本金,而是算力、模型和数据。
从这个意义上说,AI保险不是“保险科技2.0”,而是行业条件被改写后的新赛道。没有人能用上一代的打法赢下一代的竞争。
美国的变化最明显。这里有两股力量正在交汇:一是大型保险集团自己炼模型,二是科技巨头、创业公司大规模进入风险定价环节。曾经被视为“监管最封闭”的行业,如今反而成了大型模型商业化速度最快的试验场之一。原因很简单:保险是纯数据生意,而AI能把它做成实时生意。
过去保险公司一年调一次费率,现在AI可以每天调一次。过去理赔需要数天人工审核,现在模型几秒就能判断责任。过去核保依赖表格,现在AI直接根据行为轨迹给出风险评分。行业的结构性变化,是从流程效率转向盈利模型。谁能把“风险定价”做成自己的核心能力,谁就是下一代的巨头。
但真正的竞争,不是在美国国内。真正的战场是全球性的。
欧洲的监管更严谨,但不代表创新慢。相反,因为欧洲对隐私、算法偏差等问题要求极高,反而培养了一批在“可信任AI”上领先全球的保险科技公司。他们不是把AI做得更野,而是做得更稳。未来保险的核心不只是模型强,而是“可解释”“不歧视”“可监管”。在这方面,欧洲玩家可能拥有先发优势。
亚洲的变量最大的就是中国。这里的数据规模、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智能设备普及度,为AI定价提供了全球最好的训练土壤。中国的AI保险正在走向两个极端:一端是大型保险公司用大模型做“超规模精算”,另一端是互联网平台把“小额保险”变成一种高频产品。从健康险到航延险,再到碎屏险,都在被AI重写成本结构。长远看,亚洲玩家可能会率先做出真正实时的、动态的风险定价系统。这是全球产业链下一次重组的核心。
中东也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这里的保险密度低,但资本充裕,政府政策明确,愿意在AI基础设施上做重投入。一些海湾国家正在尝试跳过传统保险阶段,直接构建AI驱动的再保险平台。一旦成功,会对全球保险价格产生影响,因为再保险本质上是全球风险的“批发市场”。如果中东用AI重塑了批发市场,所有国家的保险零售端都会被迫跟进。
全球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三个主轴:美国在模型能力和人才上占先;欧洲在可信AI和监管体系上构建壁垒;亚洲在应用规模和数据密度上领先;而中东则试图重建行业基础设施。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多极赛道,每个区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保险业的下一轮结构性竞争。
但真正的改变来自行业内部。保险公司以前最大的优势是资本,而AI时代最大的优势是模型。资本的壁垒在变薄,模型的壁垒在变厚。一个新进入者不需要十年的客户积累,只需要足够好的风险预测,就能在定价上击败传统巨头。保险公司开始意识到,自己正在失去定价主权,这比市场份额下降更危险。
另一方面,AI正在让风险本身变得更加透明。健康险不再卖“平均人群”,而是卖给每一个具体的人;车险不再卖“车型”,而是卖给每一个驾驶习惯;企业险不再卖“行业”,而是卖给每一家企业的实时运营状态。保险不再是事后的经济补偿,而是实时的行为管理工具。这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利润结构会重排。高风险客户的费用会上升,低风险客户的费用会下降,保险公司内部的交叉补贴体系正在瓦解。
而最深层的竞争来自算力。AI保险的本质是大规模风险估计,而大规模风险估计依赖算力。谁拥有更廉价、更持续、更可扩展的算力,谁就有能力跑更复杂、更实时的模型,风险定价就更准确,赔付率就更低,利润就更高。所以未来的保险巨头很可能不是今天的保险公司,而是今天的AI基础设施公司。
保险业从来不是一个被视为性感的行业,但它却可能成为未来最早全面AI化的行业之一。因为保险不是卖保障,是卖概率;保险不是卖情绪,是卖风险公式。一旦公式被AI接管,行业的所有权力结构都会被改写。
如果说AI正在重塑世界的核心逻辑,保险业可能是最先感受到这一点的行业之一。它不是在经历“技术升级”,而是在经历“行业重写”。在这场重写中,没有稳定格局,没有固化巨头,也没有一劳永逸的胜利。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