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之际,中国科技巨头阿里集团正以一记重磅投资掀起新的风浪。9月8日,深圳初创企业自变量机器人(X Square Robot)宣布完成近10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阿里云和国科投资联合领投,国开金融、红杉中国、渶策资本跟投,老股东美团、联想之星、君联资本也毫不犹豫追加投资。
这不仅是自变量机器人自2023年12月成立以来第八轮融资的里程碑,更是阿里云首次出手具身智能领域的标志性动作。资金将用于自变量全自研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持续训练及硬件产品的迭代开发,预示着中国在AI与机器人融合赛道上的雄心勃勃。
具身智能,这个听起来略显科幻的术语,正在成为AI领域的新焦点。与传统的“无形”AI不同,具身智能将算法、感知和物理行动结合,赋予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自主决策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从工业流水线到家庭服务,从医疗护理到物流配送,具身智能的潜力正在重塑多个行业。
自变量机器人选择了一条独特的技术路径:通过端到端统一大模型,打造通用型机器人,力求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感知、思考和行动。其最新发布的“量子2号”(Quanta X2)轮式双臂仿人形机器人,凭借多模态大模型控制和高达62个自由度的灵活设计,已在康养、工业和服务场景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潜力。
阿里云的入局,为何如此引人注目?作为中国云计算的领头羊,阿里云在AI基础设施领域积累深厚,其算力支持和大模型生态为具身智能提供了天然的土壤。此次投资不仅是资金注入,更意味着阿里云将为自变量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算法优化的多维度支持。阿里云的战略眼光并非孤立之举。
早在2024年,阿里集团已通过其投资部门布局多家具身智能企业,包括逐际动力、宇树机器人和灵心巧手等,堪称“投遍了具身智能赛道”。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阿里在完成对基础大模型的布局后,将具身智能视为AI落地的下一站,试图通过生态协同抢占未来智能硬件的制高点。
自变量机器人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技术创新和团队实力。创始人兼CEO王潜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全球最早提出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的学者之一,曾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参与机器人学习的前沿研究。其团队90%以上为研发人员,成员多来自全球顶尖高校和AI实验室,兼具大模型和机器人开发的双重基因。联合创始人兼CTO王昊曾主导国内首个多模态开源大模型“太乙”的研发,技术背景为自变量的端到端模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自变量的“量子2号”机器人已实现复杂任务的自主推理,例如精准抓取弹性物体,这在多步骤长序列任务中堪称突破,展现了其在通用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此次融资的投资者阵容同样星光熠熠。国科投资和国开金融代表了国家级资本对具身智能的看好,红杉中国和渶策资本则带来了国际化视野,而老股东美团的超额追投则凸显了产业资本对自变量商业潜力的信心。美团作为线下场景的巨头,其无人配送和餐饮服务的需求与具身智能高度契合,这或许是其连续加码自变量的原因之一。联想之星和君联资本的持续跟投,也反映了自变量在不到两年内从初创到行业焦点的惊人速度。自变量累计融资金额已达20亿元,显示出资本市场对这一赛道的热捧。
阿里云的入场,为中国具身智能赛道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云计算巨头的资源加持,可能帮助自变量在算力、数据和市场拓展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广义地看,阿里云的投资反映了中国科技企业在AI下半场的战略转向:从云端算法到物理世界,具身智能正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桥梁。
从全球视角看,具身智能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生态之争。阿里云的战略不仅限于自变量,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涵盖大模型、硬件和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相比之下,谷歌的Waymo和DeepMind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并行推进,微软则通过与OpenAI的合作探索具身智能的可能性。中国的优势在于供应链的完整性和市场规模,但要在全球赛道上突围,需在算法原创性和场景落地上下更多功夫。自变量的端到端路径和软硬一体策略,或许正是中国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