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社会热点 >  美国对中国船只征收高额停靠费 造船业能回归美国?
美国对中国船只征收高额停靠费 造船业能回归美国?
奥派中国 来源: 2025-04-23 04:45
        
重点摘要
美国,其造船业衰退已久,技术断层、人才流失、成本高昂等问题积重难返,绝非靠一项行政政策就能在短期内扭转局面。

2025 年 2 月 21 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抛出重磅炸弹,宣布计划对中国制造或运营的船只在停靠美国港口时征收高额 “停靠费”。这项以 “重振美国造船业、对抗中国海事优势” 为旗号的政策,一经公布便在全球航运业掀起轩然大波,各方质疑与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政策出台:一场蓄谋已久的 “贸易战延伸”

早在 2024 年 3 月,美国五家劳工团体就向政府提交请愿书,言辞激烈地指控中国通过补贴和政策支持,在海事、物流和造船业获得 “不公平优势”。以此为导火索,USTR 依据《1974 年贸易法》第 301 条款迅速启动调查。经过近一年的酝酿,这份充满争议的拟议措施终于浮出水面。

根据计划,停靠费将于 2025 年 10 月正式开征,并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聚焦直接收费:中国制造船舶单次停靠最高需缴纳 150 万美元,中国运营船舶最高 100 万美元;若航运公司船队中中国制造船舶占比超过 50%,每次停靠将额外支付 100 万欧元,占比超 25% 也需支付约 75 万欧元(约 80 万美元),汽车运输船适用不同计费标准。三年后进入第二阶段,美国将逐步限制外国船只的液化天然气运输,且限制程度在未来 22 年内不断递增。

这一系列收费标准堪称严苛,其背后的意图昭然若揭 —— 通过经济手段,大幅提高中国船舶运营成本,迫使美国企业减少对中国船舶的依赖,进而为本土造船业腾出市场空间。

行业反对:政策的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效应

然而,美国国内并非所有人都对这项政策拍手称快。航运、零售、农业等众多行业纷纷站出来表达强烈反对。大西洋集装箱运输公司(ACL)首席执行官直言不讳地警告:该政策可能会让中国船舶选择避开美国港口,这将直接导致全球供应链失衡,运费很可能飙升至疫情期间的疯狂水平。

2025 年 3 月 24 日,USTR 召开的听证会上,行业代表与议员展开了激烈交锋。众多业内人士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向政府说明政策将带来 “代价高昂的意外后果”:一方面,高额停靠费会直接推高运费,美国进口商品成本必然上升,最终由美国消费者买单;另一方面,中国船舶若选择远离美国港口,美国企业的货物运输将面临不便,甚至可能错失重要的贸易机会。

中方回应:坚决维护自身权益

面对美国的这一单边主义举措,中国方面迅速作出回应。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征收港口费的行为 “损人害己”:不仅会推高全球海运成本、扰乱供应链稳定,还会加剧美国自身的通胀压力,从根本上看,这样的政策根本无法实现振兴美国造船业的目标。中方明确敦促美方停止错误做法,并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这番表态释放出强烈信号:中国不会对美国的不合理政策坐视不理,必将采取行动捍卫自身利益。

企业应对:全球航运业的 “破局之战”

在美国政策的压力下,全球船运公司迅速行动起来,各出奇招应对危机。在船队结构调整方面,部分公司计划将中国制造的船舶撤出美国航线,更换为非中国制造船舶;还有企业着手优化船队中中国制造船舶的比例,试图将其控制在 25% 或 50% 以下,以降低额外费用。

航线和港口选择上,不少公司打起了 “避费” 的主意。它们计划绕开美国港口,转向加拿大、墨西哥或其他邻近国家的港口,再通过陆路运输将货物转运至美国;同时,重新规划全球航线布局,优先使用非中国制造船舶服务美国市场。

为了消化高额停靠费带来的成本压力,一些航运公司选择将费用转嫁给客户,这意味着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很可能进一步上涨;另有企业开始与货主重新协商长期合同,在合同中加入潜在费用上涨条款,以便共同分担经济压力。

此外,还有企业试图通过更换船旗,将中国制造船舶注册到第三国(如巴拿马、利比里亚)来规避部分费用;部分公司则考虑短期内租赁或购买非中国制造船舶,减少对中国船舶的依赖。全球航运巨头与美国本土企业更是联合起来,不断向政府游说,希望能推动政策放宽;一些公司还计划与盟友国家的航运企业合作,共同应对美国政策,并敦促其他国家不要效仿。

从现实情况分析,美国试图通过征收高额停靠费重振造船业的想法,恐怕难以实现。中国造船业的崛起,是长期大规模投资、技术持续创新以及完善产业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反观美国,其造船业衰退已久,技术断层、人才流失、成本高昂等问题积重难返,绝非靠一项行政政策就能在短期内扭转局面。

美国这项政策,不仅难以达成预期目标,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全球航运秩序或因船舶航线调整而陷入混乱,海运成本大幅上涨将增加全球贸易负担,最终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必将为政策的负面效应买单。这场看似针对中国的 “贸易战”,最终可能反噬美国自身,让其在全球贸易格局中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