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利欧又一次发出警告:市场“肯定存在泡沫”。在接受CNBC采访时,这位经历过多次牛熊周期的投资老将语气笃定,却并不惊慌。他说,当前市场已经具备了历史上典型泡沫阶段约八成的特征——无论是1929年大崩盘前夕,还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顶峰,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景象。但他紧接着补充: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立刻清仓离场,而是要先确保自己“有备无患”。
在达利欧眼中,真正的泡沫不只是股价高,而是一种通过虚高的估值、夸张的市盈率,甚至狂热的情绪不断“制造财富”的状态。他特别指出,如今美国股市总市值与货币供应量的比值,已经逼近历史高点——这个指标曾在1929年和2000年泡沫破裂前达到峰值。而它所暗示的未来十年美股实际回报(也就是扣除通胀后的净收益),很可能接近于零,甚至在每年-2%到2%之间徘徊。这并非危言耸听。就连以严谨估值模型著称的GMO公司也得出了类似结论:截至上个月,其对美国大、小盘股未来七年的实际回报预测均为负值,无论利率是维持现状还是继续走低。
但达利欧反复强调一点:识别出泡沫,并不等于要马上卖出。真正关键的是理解泡沫如何破裂,以及何时可能破裂。他解释说,泡沫从来不是因为某天早上大家突然意识到“价格太高了”就瞬间崩塌;它的破灭往往需要一个导火索——通常是投资者因急需现金而被迫抛售资产。过去,货币紧缩往往是那个扳机,但达利欧认为,眼下这种条件并不具备。“我们现在不会遇到那种情况。”他说。
那么风险到底藏在哪里?达利欧把目光投向了市场的“持有结构”。他区分了两类投资者:“强手”是那些用自有资金长期持有的机构或企业主,心态稳、不易动摇;而“弱手”则多为加杠杆入场的散户,一旦风向有变,很容易踩踏出逃。当越来越多资产集中在后者手中,整个市场的稳定性就会悄然下降。这种结构性的脆弱,或许比估值本身更值得警惕。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的建议很务实:不必恐慌性抛售,但必须做好防护。比如配置一些黄金,或者减少那些高风险的信贷敞口。在他看来,没人能准确预判泡沫破裂的具体时点,但提前构筑防线,远比事后补救更有效。
有意思的是,就在英伟达发布亮眼财报后,不少投资者一度松了口气,觉得AI热潮或许真有基本面支撑。但在达利欧眼中,一家公司的业绩再好,也无法改变整个市场处于泡沫区域的事实。单一个股的表现,既不足以撑起整个泡沫,也不会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到底,达利欧的警示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提醒人们保持清醒。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当市场沉浸在狂欢中时,真正的老手早已默默系好了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