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的就业报告迟了近两个月才发布,却并未带来清晰信号,反而让美联储12月是否降息的决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份因史上最长政府停摆而延误的数据,原本被寄予厚望,成为决策者在12月9日至10日议息会议前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可现实是,它既带来了好消息,也带来了坏消息——新增11.9万个就业岗位远超预期,但失业率却升至4.4%,创下四年新高。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恰好映射出美联储内部日益加深的分歧。
支持按兵不动的一派可以拿强劲的岗位增长说事,认为经济底子尚稳;而主张继续降息的人则紧盯不断攀升的失业率,担心劳动力市场正在悄然走弱。野村证券发达市场首席经济学家大卫·塞夫说得直白:“这不会改变任何人的想法。”市场反应也显得犹豫不决——联邦基金期货交易员虽略微上调了对12月降息的押注,但概率仍未过半。
其实,这种拉扯早在10月会议纪要中就已显露无遗。当时,尽管多数官员认同利率应逐步下调,但对于12月是否再动一刀,意见明显分裂。有人希望年内就此打住,也有人觉得“12月降息很可能合适”。值得注意的是,华盛顿美联储理事会中的几位常任投票委员,一直是降息阵营的坚定力量。
更棘手的是,当前的政策判断还夹杂着政治变量。部分官员担忧,特朗普政府加征的关税正重新点燃通胀压力,而劳动力市场的放缓,更多源于移民限制导致的供给收缩,而非需求疲软。在这种逻辑下,他们对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持谨慎态度,甚至流露出明显的鹰派倾向。
雪上加霜的是,关键数据仍处于“断供”状态。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迟迟未更新,10月就业数据也只能部分与11月数据一同在12月16日公布——那已是美联储会议结束之后。虽然央行还能借助地区联储调查或私营机构数据作为补充,但这些替代指标终究难以完全替代官方统计的权威性和完整性。这也意味着,12月的决策将在信息不全的环境下艰难推进。
花旗集团分析指出,失业率自夏季以来持续上行,9月已逼近4.5%的心理关口,这一趋势暗示劳动力市场仍在松动,可能构成支持降息的理由。但该机构同时也承认,眼下局势胶着,难言胜负。
仅仅一个月前,市场还普遍认为12月降息几成定局;如今,随着数据混乱、观点对立、外部干扰增多,这一预期已然动摇。美联储正站在一个模糊不清的十字路口——前方没有路标,只有风声和回响。而它的下一步,或将决定2026年初美国经济的真实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