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一场捍卫联系汇率制的干预行动,意外打开了港元融资的"零息窗口"。彭博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港元债券发行量飙升至创纪录的1.28万亿港元,环比激增20%。
这场发债狂潮的导火索,源于香港金管局5月向市场注入巨量流动性,将一个月期港元拆借利率从4%直接打压至0.5%的历史低位。
"这堪称融资者的黄金窗口期,"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伟文点破玄机。尽管当前利率小幅回升至0.5%,但仍远低于四月水平,为深陷美国加征关税与楼市阴霾的香港企业提供了喘息空间。
流动性驱动效应在贷款市场同样显著——今年港元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3%,达到2378亿港元的三年高点。
债券市场上,香港政府成为最大发行主体,而阿里巴巴120亿港元可交换债券的亮相尤为瞩目。陷入困境的新世界发展则引领了再融资浪潮,其大规模债务重组折射出企业利用低成本资金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迫切需求。
富达国际投资组合经理Terrence Pang观察到更深层趋势:"国际发行人正加速布局港元债市,叠加香港政府为基建项目融资的需求,市场容量将持续扩张。"当美元利率路径因关税政策陷入迷雾,港元融资成本优势被成倍放大。
这场由流动性驱动的资本盛宴背后,是市场对香港金融基础设施的深度信任。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债券市场正成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重要跳板。随着更多企业把握这个稍纵即逝的利率窗口,香港债市或许正在重塑区域融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