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正悄然酝酿一场资源战略的转型。随着总理阿尔巴尼斯即将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会面,一项价值12亿澳元(7.82亿美元)的关键矿产储备计划正加速推进。与传统意义上囤积实物的做法不同,这个计划的核心思路显得更为灵活:不靠仓库堆货,而是通过制度设计,锁定未来的产量与销售,用“预期供应”替代“实体储备”。
这项计划由澳大利亚关键矿产工作组主导,近期已与多家涉及稀土、锂、钴等关键金属的矿企和项目开发商举行闭门磋商。知情人士透露,工作组正密集听取行业意见,目标是在年底前形成政策建议,整个机制有望于2026年下半年初步落地。稀土被普遍视为该计划的重点——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实则是驱动风力发电机、电动汽车、导弹制导系统乃至人工智能硬件的核心材料,全球对其依赖正与日俱增。
但问题在于,目前全球90%以上的加工稀土和稀土磁体由中国掌控。近年来,中国多次通过出口管制等方式调整供应节奏,引发国际社会对供应链脆弱性的普遍担忧。就在不久前,中国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管理,随后中美高层也安排了对话。这一连串动作再次提醒世界:在关键技术领域,过度依赖单一来源无异于将命脉交予他人。
澳大利亚显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机会。作为全球重要的矿产资源国,它拥有丰富的关键矿产储备。贸易部长唐·法雷尔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这些资源不仅是经济资产,更是外交筹码——既能为开发提供资金,也能为未来建立稳定、多元的国际市场。澳大利亚正积极与欧洲、日本、韩国以及美国展开接触,试图将自己定位为可靠、透明的供应方。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落地。实物储备成本高昂,且难以应对价格波动和库存老化等问题。因此,澳方探索的是一种更轻量、更灵活的模式:参与国不直接囤货,而是与澳大利亚达成协议,承诺在未来几年内采购一定数量的矿产。矿商则直接向这些国家的买家供货,采购金额可从双边合作资金中抵扣。这种方式更像是通过金融安排来稳定供应链,而非依赖政府大规模介入市场。
不过,这一构想在细节上仍面临难题。例如,重稀土这类细分市场的全球交易规模较小,目前价格主要参考一个基于中国市场的指数,而西方企业普遍认为该指数未能真实反映供需关系。澳大利亚内部曾讨论是否可通过提供交易支持或实物样本,协助建立一个更具公信力的西方定价基准,但也有声音认为,市场体量太小,缺乏流动性,此类尝试可能难以真正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美国此前已提出数十亿美元支持其本土稀土企业MP Materials,并设立了买家最低支付价格机制,以保障企业长期生存能力。澳大利亚也在研究类似路径,但更倾向于规避财政直接投入的风险。有消息人士透露,澳方希望扮演“促成者”而非“出资人”的角色,由消费国为最低价格提供担保,从而减轻本国负担。
这场围绕矿产的博弈,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关系。它关乎技术自主、产业安全,也牵动着盟友之间的信任与协作。当两位领导人即将在华盛顿握手时,他们谈论的可能不只是政治与贸易,还有深埋于西澳红土之下的那些稀有元素——它们虽无声,却正在重塑全球权力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