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商业 >  AI硅基甄嬛传:当“编剧”被算法取代
AI硅基甄嬛传:当“编剧”被算法取代
币海独步者 来源: 2025-11-11 06:26
        
重点摘要
一夜之间,五千万播放量造就了AI影视的未来样本——一场由算法主导的社会行为,正悄然改写“创作”的定义。

在短剧的世界里,一场肉眼可见的“内容进化论”正在发生。从刷屏的《山海经》中龙形异兽开始,到钢铁机身的《甄嬛传》以及堪比八点档的狗血剧情,一股脑全被 AI “创造”了出来。

一夜之间,五千万播放量造就了 AI 影视的未来样本——一场由算法主导的社会行为,正悄然改写“创作”的定义。但同时也让一个问题浮上水面——如果未来的娱乐都是算法生成的,那我们还需要演员、编剧和摄影机吗?

与其说《山海经》是一部短剧,不如说它是一场AI的秀。创作者 AI 北夜(抖音名)并没有庞大的团队,他只有一堆软件:ChatGPT 写剧本、Midjourney 绘画生物态、Kling 把图变成视频、Suno 做音乐,最后人类只负责剪辑和配音。

这套流程像极了工厂里的自动化生产线,只不过产出的不是螺丝,而是故事。AI 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的创作者陈坤笑称:“微短剧是AI的完美练兵场。观众在地铁上、在工位边刷视频,不会盯着角色表情挑刺。”换句话说,只要剧情够炸、颜值够高、更新够快,观众根本不在意主角是不是“硅基生物”。

事实确实如此。另一部名叫《九尾狐男妖爱上我》的AI短剧,画面梦幻得像噩梦,剧情荒诞到毫无逻辑,但却爆火网络。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不带脑子看最爽,这种不合理才有意思。”这大概是AI剧最精准的受众画像——观众不求逻辑,只求感官刺激和满足。

不过,在这场热闹背后,可能正在酝酿一场彻底的行业革命——一个没有门槛,且正在高速成长的市场。只需要用几秒钟的时间输入几个关键词,平台就能生成极地探险的分镜头画面,甚至附赠几个奇幻小人当点缀。

AI 是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尤其在短剧里,它带来的是那种‘哇’的新奇感觉。而当我们用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做的虚拟助理,只需几秒,它就能写出“婚礼摄影师卷入犯罪阴谋”的剧情大纲。听起来,未来的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可能不需要拿摄影机,而是拿提示词去拍电影。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兴奋。好莱坞在2023年的编剧、演员罢工,核心矛盾正是 AI:机器能模仿人的创造力,那人类怎么办?今年早些时候,一个 AI 虚拟演员 Tilly Norwood 的上线,更让人直呼“末日到了”。

在上海一处微短剧基地,27岁的刘姓导演坦言:“AI 刚出现时,我们都觉得完蛋了,它太便宜、太逼真了。”如今他身边不少概念设计师已被 AI 替代——原本需要一星期才能画出的视觉风格,现在输入几句指令、几分钟就能生成。

不过《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的导演陈坤却不那么悲观。他认为 AI 确实吞掉了一些人的饭碗,但也开辟了新的岗位,比如“提示词工程师”——那些能精准对话 AI、写出最有效指令的人,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创作黄金职业。

同时他也承认版权问题确实棘手:“AI 训练用的数据里很多都带版权,模型的开发者理应支付报酬,但这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更讽刺的是,AI 剧也逃不过“抄袭”——他目前正状告一个社交账号,指控对方偷用了《山海奇镜》的片段。因为该短剧拥有北京广播电视局批发的网微剧的版权批文。

但几乎所有 AI 创作者都认为 AI 创作并非简单的“复制品艺术”。因为所有提示词都需要来自人类的想象力,不论是人还是怪兽,都是原创性的思维结果。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理想主义,却也透露出创作者不愿被机器定义的倔强。

AI 微短剧的崛起,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内容消费的速度与空洞。观众不再耐心等待情节铺陈,而是要在30秒内获得满足;而创作者不再慢工出细活,而是用算法拼出幻觉。

这既是技术的胜利,也是人类创作欲的一次自我测试。也许未来的影视世界,不再区分“人写”与“机造”,重要的只是——谁能讲出那个更抓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