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澳元对纽元这波涨势,可能真的快到头了。
过去一年多,澳元兑纽元一路走高,眼下已逼近1.15,创下近十年来的高位。推动这轮行情的,说到底还是两国货币政策的巨大落差:新西兰联储大刀阔斧降息,而澳洲联储却始终按兵不动,让澳元在利差优势下持续吸金。这种“一边紧、一边松”的格局,成为套利交易者最爱的温床——借入低息纽元,买入高息澳元,稳稳赚取息差。但风向似乎正在悄悄改变。
市场普遍预计,新西兰联储本周三(11月27日)将再降息25个基点——但这很可能是本轮宽松周期的“最后一舞”。多家机构,包括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新西兰银行,都认为这次降息后,新西兰央行将释放明确信号:宽松暂时告一段落。一旦如此,支撑澳元强势的核心逻辑就会松动。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就指出,澳元兑纽元的大部分涨幅其实已经兑现。如果新西兰联储真如预期“一次到位”结束降息,纽元反而可能获得喘息之机,不至于继续被压着打。技术面也在呼应这一判断:11月13日,该货币对日线图上出现了一根典型的“射击之星”K线,这种形态往往预示上涨动能衰竭;慢速随机指标也同步转为下行,显示市场情绪正在悄然转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澳元会立刻掉头大跌。新西兰银行提醒,短期内大幅回调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澳大利亚的利率仍明显高于新西兰,这一基本面优势短期内不会消失。即便新西兰暂停降息,利差依然存在,足以限制纽元的反弹空间。换句话说,澳元虽难再大涨,但也不至于崩盘,更可能进入一个区间震荡阶段。
真正决定方向的,恐怕还是新西兰联储本周的表态。尽管该国整体经济复苏依旧疲软,但10月制造业PMI升至三个月高点,隐约透出一点回暖的苗头。这些细微变化,或许正是央行考虑收手的关键依据。要知道,货币政策从来不是孤立决策,而是对通胀、就业、增长等多重信号的综合回应。若经济数据持续边际改善,哪怕只是“绿芽”,也可能促使央行提前踩下刹车。
更深层看,这场澳纽汇率博弈背后,其实是两种经济结构与政策哲学的碰撞。澳大利亚资源出口占比较高,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相对坚挺的背景下,其经济韧性更强,给了央行维持利率的空间;而新西兰则更依赖国内消费和房地产,面对通胀回落与需求疲软,只能率先转向宽松。但当宽松接近极限、政策空间收窄时,市场自然会重新评估两国资产的相对吸引力。
说到底,现在断言澳元兑纽元已经见顶,或许还略显仓促。但正如市场所感受到的那样:在这个位置,已经没人愿意再往上推了。随着政策分化收窄、技术信号转弱、经济数据边际改善,这场由套利交易驱动的单边行情,大概率将进入一段震荡整理期。牛市未必终结,但最酣畅淋漓的那一段,可能已经过去了。未来几个月,投资者或将看到一个更加平衡、波动性降低的澳纽汇率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