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3日的清晨,国际原油市场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布伦特油价迅速突破每桶64美元,涨幅逼近3%,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也几乎同步冲上60美元关口。这一次,推高油价的并非突发的军事冲突,也不是产油国的减产决议,而是一纸来自华盛顿的行政命令——美国将俄罗斯两大能源巨头Rosneft和Lukoil列入制裁名单。这一举动,像是一记重锤,砸碎了过去几个月围绕美俄关系的种种幻想。
就在几天前,特朗普还频频暗示,他与普京的私人关系足以推动和平进程。他甚至公开谈论将在布达佩斯举行新一轮会晤,仿佛只要两位领导人坐下来喝杯咖啡,乌克兰的战火就能平息。然而,现实却以最残酷的方式回应了这种乐观。就在制裁宣布的前一天,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新一轮猛烈空袭,平民伤亡的消息再次传来。那些曾被反复强调的“良好对话”,在持续的炮火面前,显得如此空洞而无力。原定的峰会随之被无限期搁置,特朗普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用经济手段代替外交辞令,用制裁代替会晤。
这场制裁,直击俄罗斯的经济命脉。石油和天然气是其财政的支柱,贡献了近四分之一的国家收入。而Rosneft和Lukoil,正是这根支柱最粗壮的两根梁。仅Rosneft一家,就承担了俄罗斯近一半的原油产量,两家公司合计掌控着全国约四分之三的出口量,日均输出高达310万桶,占全球供应的6%。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直言不讳:这些企业为克里姆林宫的“战争机器”输血,必须切断这条血管。
但真正的风暴,正在波及那些依赖俄油的国家。中国每天从俄罗斯进口约200万桶原油,占其总进口量的五分之一。其中一部分通过管道输往大庆,由政府间的长期协议保障,短期内或可维持稳定。但更多的原油,尤其是流向山东等地民营炼厂的,依赖海运,而Rosneft和Lukoil正是主要供应商之一。一旦继续交易,中国企业可能面临被踢出美元体系、失去国际融资渠道的风险。英国已将山东裕龙石化列入黑名单,美国也对日照、董家口等关键港口出手,西方贸易商已开始对相关业务避而远之。
更深远的变化正在浮现。欧盟同日批准了第十九轮对俄制裁,禁止进口俄液化天然气,与美国形成联动。特朗普还计划在下周与中方会晤时,专门讨论中国进口俄油的问题,试图将压力传导至全球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美方释放的信号很明确:若俄罗斯愿意停火,制裁可迅速解除。但现实的鸿沟依然巨大。欧美支持“冻结战线”的方案,希望以当前战况为基础实现停火,而俄罗斯坚持要求乌克兰从顿巴斯撤军,立场未有松动。正如克里姆林宫发言人所言,“我们的立场从未改变。”
当外交努力一次次无果而终,当峰会沦为象征性的仪式,能源再次成为大国博弈的杠杆。这场由制裁点燃的油价上涨,不仅是市场的短期反应,更是一场全球能源秩序重构的前奏。而中国、印度等国,正身处这场风暴的中心,在能源安全与国际压力之间,艰难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