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久以来,关于中国“人口危机”的论调几乎是西方媒体的固定曲调。出生率下滑、年轻人不婚不育、人口老龄化严重——所有的叙述被固画成一颗“永远无法拆除的人口炸弹”。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仅为610万对,比上一年骤降20.5%,创下历史新低。然而,到了2025年,一条数据突然让这种叙事出现了类似A股突然从3000点一下就冲4000点的感觉。
民政部的季度报告显示,仅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量就已超过515万对,比去年同期增长8.5%,增加了40多万对新人。这是一个数据引发幻觉?还是一场由政策引导的真实趋势?
今年5月,中国正式取消了实行数十年的“婚姻登记地须与户口所在地一致”的规定。这项改革影响深远,因为中国有近5亿人口常年在外地工作和生活,原本他们若要结婚,必须回到户籍地办理登记,往返车票、请假成本、繁琐手续都让许多人一拖再拖。
而这项政策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民政部发言人表示,这是顺应新时代人民生活需求、优化政务服务的举措。以前,在北京工作的外省适婚男女若要登记结婚,需从北京坐火车回老家,路途可能超千公里,还要请一周假、准备一堆证明文件。
现在,他们可以直接在北京完成登记。打破婚姻登记地域限制让年轻人拥有了选择在哪里结婚的自由。而来自湖南、在深圳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李伟告诉《南华早报》:这不仅仅是手续问题,而是我终于觉得这座城市认可了我的生活,让我拥有了归属感。
当然,也有人忍不住调侃。过去几年,各地政府为鼓励结婚生育可谓“脑洞大开”——开设“结婚主题街区”,“三胎更比二胎强”的标语,民政局和“夜店”合作快速办理夜间领证。更有地方官员奇葩的给新婚夫妇打电话,询问“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
这些做法看上去即笨拙又官僚,还带着几分“急功近利”的味道。但结果显示,这些措施确实起了作用。至少让更多的适婚中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相关话题。
但在社交媒体上的反应却颇为复杂。支持者在微博留言说:我和男友因为户口问题拖了两年,现在可以直接在上海登记了。开心!!但很快,另一网友冷嘲热讽回复到:结婚容易,离婚却还要30天的冷静期。
不过,大部分反对者发出了类似结婚证不能帮你去偿还恒大烂尾楼房贷的观点。更有观察者提醒:假结婚骗北京车牌的市场又要火了。
有专家预测,今年全国的结婚登记可能整体上升17%,但同时也警告,这或许只是前几年被压抑的登记需求的集中释放,并不代表趋势逆转。毕竟,青年失业率仍维持在14%的高位,房地产市场低迷,结婚和生育的经济基础并不稳固。
因此,前三季度的结婚率的上涨最合理的解释是:一方面政策便利释放了潜在需求,另一方面经济复苏的迹象让部分人恢复了信心。然而,这些变化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或者说,这股婚姻回暖的背后,是否也反映了一种更宏大的心理转变。过去几年,中美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竞争不断升级,西方普遍认为中国会“被迫让步”。但事实是,中国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加大对自主产业的投入,从半导体到人工智能,从“天宫”到国产芯片的突破。
一系列成就强化了民众的民族自信。这种“国家层面的自信”,会不会在无形中转化为个人层面的生活信心?当一个人觉得国家未来是有希望的,他是否也更愿意去建立自己的未来?或许结婚率的回升,部分也源于这种集体心态的变化。
什么?你说这种观点是一种“阴谋论式”的推测:贸易战如何能催生结婚潮?
但根据研究,社会心理的合力往往比经济模型更复杂更有推动力。西方分析师在长达数十年的分析中,总是用数据和政策去理解中国和中国的社会制度,却忽视了一个巨大而难以量化的变量——文化与情感。
人们结婚、生子、买房,不仅出于理性计算,也出于对未来的情绪判断。当一个民族的情绪被激活,政策的发力就可能变得更有效;反之,再完美的制度设计也可能失灵。理解当下的结婚率,不能仅仅是解读统计数据,也需要去体察那股看不见的社会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