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正式签下“创世使命”行政令时,更多人关注的是政治戏剧,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美国正把人工智能从硅谷玩具、华尔街炒点,正式提升为国力基础工程,类似冷战时期的卫星竞赛,也类似一个国家重新书写自己的科技宪法。
“创世使命”计划不是一纸科技行业利好政策。它的规模、深度、方向、目标,都指向一个隐蔽而巨大的野心:将AI从被动式产业升级,转向主动式国家动员。它以一种颇具特朗普风格的方式,把过去二十年被联邦机构封存的超级计算机、实验数据、科研档案、国防模型、材料数据库打开,把17个国家实验室像一支久未上阵的舰队重新编队,以数据和算力为武器,以模型和实验平台为引擎,把美国再次拉向科技霸权的竞技场。
几十年来,美国科研资源的最大问题不是缺钱,也不是缺人才,而是缺一个能把资源连成系统的“大脑”。创世使命试图解决的,正是这个碎片化问题,让AI不再只是商业公司追逐资本的工具,而是联邦系统通电后的主控芯片。能源部、国家实验室、NASA、NIH、国防相关机构将不再各自为政,而是以AI平台为中心,将数据、模型、算力打通,以“实验自动化”为目标加速科研。
真正的野心在于速度革命。能源部长赖特在内部简报中说的一句话值得咀嚼——把“发现周期从年缩短至小时”。这背后的逻辑极为现实:AI代理已经能够自动推导假设、生成实验方案、模拟变量、优化流程。未来的科学家很可能不是在实验室里手动调参数,而是指挥多个AI助手同时进行百万次虚拟实验,最后再由人进行验证。科研范式一旦改变,国家竞争的重心也会随之改变——从数量竞争变成模型竞争,从实验积累变成推理速度。
美国此前多次尝试推动科研数据开放,但都卡在部门利益、隐私法规或预算政治中。创世使命与以往最大不同,是它把这种开放升级成国家战略任务,并且首次允许与私企巨头直接深度绑定。OpenAI、Google、Nvidia、Palantir等公司将进入国家实验室的腹地,与科学家共享核心数据,开发领域模型,构建科学版的“GPT”。这种合作关系既像科技联盟,也像新的军工复合体,只不过这次的武器不是飞机大炮,而是算法、神经网络和海量基础模型。
从这个角度看,创世使命的核心不是资源整合,而是掌控未来科技叙事权。特朗普在任期初期撤销拜登的AI安全令时,被外界批评为放松监管,但从战略角度来说,他的逻辑非常一致:美国要在AI上取胜,就不能让监管机构成为刹车,也不能把联邦资源锁进铁柜。创世使命就是松绑之后的加速器,让美国在全球AI竞赛中从“有优势”变成“有压制力”。特朗普的政治本能在这里展现得很清晰:AI不是产业,是国运。
这种动员式结构的出现,也改变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中国具备巨量用户数据和强大工程能力,但联邦式科研协同相比美国仍不够流畅;欧洲因为GDPR把自己变成数据孤岛,注定在模型竞赛中难以追赶;中东国家虽然财力雄厚,却缺基础科研体系。
创世使命的执行将使美国形成一个规模空前的AI科研闭环,不再靠单个公司突破,而靠国家级矩阵推进。
在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联邦级癌症数据、基因序列库、病理图像档案一旦与AI融合,药物研发周期将被压缩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癌症治疗不再依靠漫长的临床试错,而是可以通过模拟模型直接找到高概率治疗路径。所谓“精准医学”第一次有了现实基础。真正的突破不在治愈本身,而在生命产业链的重构:保险公司、制药巨头、医院系统都将在AI加速下重洗牌。
能源领域的影响同样深远。核聚变、材料科学、气候模拟,都曾因计算复杂度高、实验周期长而陷入瓶颈。现在,AI有可能成为突破口。美国如果因此率先实现核聚变商业化或建立超级能源预测系统,不仅能重塑国内产业链,也会重塑地缘政治格局,成为“能源话语权”新的掌控者。对特朗普而言,这不仅是科技竞争,更是经济和选票的共同筹码。
工程制造方面,创世使命正式把AI推向生产力核心区。自动化实验、AI驱动的材料设计、数字孪生工厂、智能制造标准,这些本来零散的发展方向,在创世使命下被整合成一条工业新链路。如果美国能率先构建“AI原生制造系统”,全球制造业的价值分布将发生结构性偏移。制造业回流美国不再只是政治口号,而可能成为技术现实。
创世使命,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科学研究从孤岛走向系统,国家实力从武器竞赛转向算力竞赛。美国不是在推进AI,而是在为AI重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