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巴黎协定》刚签署时,世界仿佛站在一个绿色转折点上——各国承诺大幅减排,能源巨头纷纷高调宣布“去碳化”路线,化石燃料似乎即将被扫进历史的角落。然而到了2025年,现实却悄然改写了剧本。曾经被冷落的天然气,正以一种近乎务实的姿态,重新回到欧洲能源舞台的中央。
最近,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宣布斥资51亿欧元,收购分布在英国、意大利、荷兰、爱尔兰和法国的一系列燃气电厂50%的股权。这一举动乍看令人意外,细想却合乎逻辑。过去几年,道达尔在风电和光伏领域投入巨大,但管理层逐渐发现,光靠“看天吃饭”的可再生能源,很难满足客户对稳定电力的需求——尤其是那些耗电量惊人的数据中心。风停了、云来了,电网怎么办?天然气发电灵活、可靠,恰好能填补这个空档。公司CEO帕特里克·普亚内甚至坦言,未来在欧洲,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很可能各占半壁江山。
这并非孤例,而是一股正在蔓延的趋势。俄乌冲突切断了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后,欧洲猛然意识到,过度依赖外部能源的风险太大。于是,一边紧急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一边也开始认真考虑:是否该重新评估本土油气生产的可能性?意大利正放松海上钻探限制,并酝酿加速审批天然气项目;连一向以能源转型先锋自居的德国,也在推进总装机达10吉瓦的燃气电厂建设。
希腊的例子更耐人寻味。这个长期依赖进口燃料的国家,最近与埃克森美孚达成协议,允许其在近海勘探油气资源。参与该项目的欧洲油气公司Energean观察到,欧洲政府的态度正在微妙转变——从过去的“能不要就不要”,变成“或许本地生产更安全”。这种变化背后,是对能源自主权的重新思考。
就连壳牌这样的行业标杆也在调整步伐。它最近决定退出英国的浮动风电项目和美国的“大西洋海岸”海上风电计划,转而聚焦电力交易。原因很简单:部分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经济回报远不如预期。能源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指出,如今的企业已不再幻想单靠自身就能推动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而是更关注如何在现实约束下平衡气候承诺、能源安全与商业可持续性。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态度也在无形中助推了这一转向。当特朗普政府官员高调出席埃克森在雅典的签约仪式,并宣称要“恢复常识、释放可靠能源”时,欧洲虽表面不屑,实则内心复杂。毕竟,在能源焦虑面前,理想主义不得不让位于实用主义。
归根结底,这场“回摆”不是对绿色未来的放弃,而是对转型难度的一次诚实面对。从化石燃料迈向清洁能源的道路,远比人们十年前想象的更崎岖、更漫长。今天的欧洲企业,不再追求非黑即白的口号,而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一条走得通的中间路——哪怕这条路,不得不重新经过天然气的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