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的宏大棋盘上,美元的主导地位一直是至关重要的棋子。
特朗普曾断言:“如果我们失去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那就相当于输掉了一场战争。”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的一些举措却似乎正将美元推向危险边缘。
长久以来,人们对美元的信任基石正悄然松动。对外币的信任源于其自身的稳健性与流动性,而近年来,美元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反复无常、冷漠且充满敌意,对盟友发动贸易战等行为,极大地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也让各国对美元的信任大打折扣。
毕竟,一个行事如此乖张的国家,怎能让其他国家安心依赖其货币呢?
回顾历史,美元成为世界主要货币已有百年之久。一战后,随着英国权力与财富的衰落,美元成功取代英镑登上霸主之位。如今,美国并未像当年的英国那般走向衰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到2024年,美国在全球名义GDP中的份额为26%,与1980年的25%基本持平,在面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下,这一成绩着实不易。
美国依旧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其金融市场更是深度与流动性兼备。同时,尽管美元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从1999年第一季度的71%降至去年第四季度的58%,但仍远超欧元的20%。在贸易融资、国际债券以及跨境银行债权等领域,美元也占据着主导地位。
可即便如此,美元霸权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美国已故著名学者、“金德尔伯格陷阱”缔造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指出,开放世界经济的稳定依赖于霸权国家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如开放的贸易市场、稳定的货币以及危机时期的最后贷款人。
英国在1914年前做到了,美国在1945年后也曾履行职责,但在某些时期,两国未能有效提供这些公共物品,进而引发了灾难性后果。
美元霸权时代历经无数冲击。欧洲和日本战后的复苏打破了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固定汇率制度。
1971年,尼克松让美元贬值,引发高通胀,直至80年代才得以缓解,同时催生了浮动汇率制度以及欧洲汇率机制,最终促成欧元诞生。
尽管经济学家曾认为浮动汇率下外汇储备不再重要,但一系列金融和货币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证明了外汇储备依然不可或缺,美联储在危机中的作用便是明证。
当下,当霸权国家滥用经济手段,包括实施金融制裁,甚至威胁入侵友好国家、鼓励独裁者行动,破坏自身财政和货币稳定以及经济成功的制度基础时,各国自然会寻求替代方案。然而,现实却困难重重。
人民币在与中国贸易中具有优势,但中国存在资本管制,国内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无法像美国那样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强且安全的资产。
欧元虽不存在人民币的这些问题,但欧元区是主权国家的松散联盟,政治分裂导致金融和经济分裂,限制了创新与增长,且欧盟并非霸权国家,难以与巅峰时期的美国相媲美。
目前,全球货币格局的竞争主要有三种可能走向。其一,中国或欧元区实现转型,其中一方成为霸权货币发行国,但就目前来看,两者都面临诸多挑战,短期内难以达成。
其二,形成两三种相互竞争的货币,各自在不同地区占据主导。但网络效应会使这种格局产生不稳定均衡,人们会因各种因素在不同货币间频繁转换,类似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混乱局面。
其三,美元继续维持主导地位。理想状态下,一个值得信赖的美国重新崛起,美元霸权稳固,但鉴于当前美国国内外政策造成的损害,这种可能性愈发渺茫。
在全球货币的这场博弈中,美元霸权虽面临严峻挑战,却因缺乏强有力的替代者而可能继续维持现状。这就如同在“盲人的国度”里,“独眼龙”即便有缺陷,也依旧称王。
特朗普或许乐于见到这样的局面,但对于大多数渴望稳定、公平国际货币秩序的人来说,这并非理想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