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迪最近一次激进言论之前两个月,他向激进的印度民族主义导师萨瓦尔卡献花。
作为印度教至上主义的奠基人和精神领袖,萨瓦尔卡曾明确主张“印度应效仿德国解决穆斯林问题”,甚至认同德国的纳粹主义,意大利的西斯主义有客观的历史存在的“合理性”——这些极端思想至今对莫迪的治国理念产生着深远影响。
虽然如今印巴已经签署停火协议,局势逐渐降温,但回顾这次整个印巴冲突,不难看出莫迪的决策充满了危险且冒进的机会主义——通过扩大印度教徒的民族主义焦虑:煽动狂热群众、操控“穆斯林问题”,以及对克什米尔问题不肯妥协的态度。
莫迪政府在克什米尔的整套行动,本质上是一场赤裸裸的人口结构重塑的危险尝试。
在帕哈尔甘袭击事件之后,和巴基斯坦的克制并呼吁中立调查相比。印度的反应明显过激,不仅试图切断克什米尔平民的供水,还向平民发射导弹,并将整个军事行动命名为“辛杜尔”——一种印度教已婚女性所用的红色发饰,用以进一步凝聚民族情绪并点燃民族仇恨。
这一招是莫迪惯用的套路:2016年的乌里事件、2019年的普尔瓦马袭击,到2025年的帕哈尔甘,每一次印度政府都试图将克什米尔的恐怖主义外化为巴基斯坦阴谋。
而真正的目的是在国内选举前制造外敌,从而动员民族主义选票。和平成了政治负资产,战争反而能换来掌声和连任。
印度的西方盟友对此颇感困扰。长期以来,他们希望印度能成为亚洲的“安全输出者”,但如今却看到一个深陷右翼民粹主义泥潭的国家。
此次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击落五架印度战机,包括一架法国制造的“阵风”——这一印度空军引以为傲的新型装备。这一击不仅在战术上成功,也震动了全球军火市场。CNN、路透社及法国情报机构均证实战损情况。
这场军事冒险,原本意图是复制2019年的剧本。那时,印度飞行员阿比南丹被巴基斯坦俘虏并遣返,成为舆论焦点。但这一次,剧情走向却是巴基斯坦飞行员驾驶中国的歼-10C ,使用霹雳15型导弹成功击败印度空军,彻底打乱了德里方面的战争节奏。
莫迪试图制造的“胜利叙事”没能成形,不但给自己在国内带来了政治压力,同时还把尴尬剧情仍给了阵风战斗机的生产国法国。
然而,莫迪政府并未轻易退场。在军事受挫后,他们转向网络和无人机战场,发起自杀式无人机袭击,同时封锁国内的相关报道,却在社交媒体上释放虚假信息和内容,意图干扰舆论。《经济学人》也批评道:印度必须停止其在克什米尔的自我毁灭式的军事行动。
反观在这场冲突中的巴基斯坦和它的人民——当面对军事大国印度的武力压迫和国际社会的漠视的时候,没有一丝的怯懦和退缩。
他们一边呼吁和平,一边讽刺权力;一边批评本国政府的审查制度,一边为国家防卫团结一致。当七岁遇难的小女孩被印度的导弹炸死的时候,并未将愤怒转向印度的孩子们。他们用幽默、坚韧和清醒回应极端主义,始终坚持人性,不愿被仇恨吞噬。
不过,这次军事对峙不会是印巴冲突的终点。如果莫迪政府继续将对外冲突作为政治工具,把民族主义作为遮盖社会裂痕的手段,未来的和平依然岌岌可危。而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边境线上空,而在新德里内心的选择。
和平,不应政治的功利与妥协,而应是对人民的道德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