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者或宏观经济学家会将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归因于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外部机遇(如朝鲜战争特需、美国援助)、高储蓄率和劳动力优势,认为中央协调是成功关键。
在这里,我们稍微介绍一下1946-1985年9月(也就是签署广场协议之前)的日本的经济史。
第一,战后初期(1945-1950):从废墟到稳定,美国援助的作用
二战后(1945-1952年),日本获得了美国援助总额约为20亿美元(按当时美元价值计算,相当于2025年的约200-250亿美元)。这些援助主要通过美国占领军政府(GHQ)和经济复兴计划(如GARIOA和ERP)提供,旨在稳定日本经济、防止社会动荡并配合美国的冷战的战略。
这20亿美元,其中约12-14亿美元用于基本物资进口(粮食、医疗、燃料),因为战后日本劳动力短缺(因为战争,男性士兵伤亡造成),加上日本国土也遭到过轰炸,基础设施也破坏了,农粮大幅减产,美国援助带来了小麦、大米、玉米等粮食,确保他们的基本口粮供应,防止了大面积饥荒和骚乱。
约1-2亿美元的援助资金,支持日本政府的预算,帮助控制战后恶性通胀。战后,日本发生超级通账,消费品物价上涨200%以上,货币崩溃了。在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道奇(Joseph Dodge)主导的“道奇计划”通过财政紧缩,固定汇率(1美元=360日元)等措施,遏制了恶性通胀,为经济恢复奠定基础。在“道奇计划”期间,日本实行固定汇率(1美元=360日元)。
不到1亿资金,用于社会稳定与民主化改革,用于新宪法推广、民主教育和学校重建,培养战后新价值观。
最重要的一部分,约4-5亿,用于工业恢复与基础设施重建,比如进口工业原材料,恢复电力与运输,进口生产设备,机械设备。因为,战后日本工业生产仅为战前的30%,电力和运输瓶颈严重。援助资金优先支持基础产业(如钢铁、电力),为后续经济起飞奠定基础。
可以看出,美国20亿美元的援助确实缓解了战后物资短缺,但是帮助日本恢复生产能力资金占比约20-25%,对日本经济来说是很小部分。
道奇计划削减政府补贴,援助资金填补了部分财政缺口,避免了经济进一步恶化。稳定货币支持了市场信心,但是,固定汇率(360日元)低估日元,扭曲了贸易信号,为后续贸易失衡埋下隐患。
在这段时间,(在1945-1952年,盟军占领当局主导下,日本进行了土地改革和财阀解散,这两项最重要的,走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虽然是政府强制实施,但是土地改革和财阀解散促进市场竞争。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激励了农业生产和农村购买力,提升了农村经济活力,释放了农业劳动力,部分农民迁往城市,为工业化提供人力。
财阀解散削弱了财阀家族的控制权,战前财阀控制了日本经济约50%的工业和金融资产,与军国主义紧密关联,经济集权和战争的根源。盟军发布《财阀解散指令》和《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释放了市场竞争活力,促进了市场化和中小企业发展,新企业(如索尼、本田)得以崛起。
这些举措虽然是政府强制实施的,但是为日本经济奇迹(1950-1980年代)奠定了基础。
第二,朝鲜战争(1950-1953):日本转型出口导向型经济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后勤基地。美国向日本采购大量军需品(如车辆、纺织品、钢铁),订单总额高达20-3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当时出口额的数倍。这被称为“特需景气”,直接刺激了日本工业生产和出口。
战争期间,日本企业(如丰田、日立)通过美国订单提升了生产能力,积累了资本和技术。战后固定汇率(360日元兑1美元)使日元被低估,有利于出口竞争力。钢铁、造船、机械等重工业迅速恢复,1950年代初,日本工业生产水平已接近战前峰值。
其实最重要的是,日本在1955年加入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获得欧美市场准入,出口导向型经济得以蓬勃发展。价格信号引导日本企业从低附加值产品(如纺织)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如汽车、电子)。
日本企业通过技术引进(从欧美购买专利)并改良,快速响应全球市场需求。例如,丰田通过精益生产降低成本,使汽车价格更具竞争力。
日本的经济起飞得益于,开放贸易和全球市场整合。来自美国订单和全球需求的价格信号引导了资源分配和产业升级,提高日本生产效率。
日本企业对全球需求的响应和资本积累,而非依赖外部“刺激”,特需结束后,日本出口未崩溃,反而通过技术改良和成本控制(如精益生产)持续增长,表明市场适应性而非外部依赖是核心。
汇率本来有进出口决定,但是日本固定的汇率,让低估的日元导致贸易顺差和资源过度流向出口部门,掩盖了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这种“人为繁荣”为后期泡沫经济(1980年代末)埋下伏笔。
第三、1950-19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奇迹”
在这段时间不得不提,通产省(MITI)主导的产业政策,通过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贷款和保护国内市场等手段,扶持战略产业(如钢铁、造船、汽车、电子)。通产省还协调企业避免过度竞争,集中资源发展核心技术。政府优先发展煤炭、钢铁等基础产业,为其他行业提供原材料支持。
在金融方面,日本银行通过“窗口指导”控制信贷流向,优先支持出口导向型企业。日本开发银行等机构为重工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日本低税收和相对稳定的货币,让日本国民可以保持高储蓄率(20-30%),而这为银行体系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撑了大规模资本投资。日本国民延迟消费的倾向,提供了充足的真实储蓄,支撑了资本投资(如工厂、设备)。银行体系将储蓄有效转化为企业贷款,促进了工业扩张。
日本银行信贷优先流向大企业(如三菱、丰田)或通产省选定的行业,这使得日本的中小型创新企业可能因融资困难而受限。日本银行的“窗口指导”在1960-1970年代短期内支持了制造业扩张和经济增长,但其政府干预本质导致了显著后遗症,资源错配。如支持了产能过剩(如钢铁),降低了经济效率。政府短期内支持了特定产业的快速扩张,但可能阻碍了更具潜力的新兴行业(如科技初创),降低了经济多样性。而且,在1980年代的信贷扩张引发了地产和股市泡沫。
通常在自由市场下的利率和信贷分配会更高效地响应真实需求,避免泡沫和失衡。若日本减少窗口指导、允许市场自由配置资本,1980年代的泡沫风险可能降低,经济或更具韧性。
日本经济的成功主要源于企业家在相对自由市场中的创新,而非政府指导。例如,索尼开发晶体管收音机、丰田推行精益生产,都是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自发响应,而非通产省指令。通产省的补贴和保护可能短期内加速了某些产业,但也造成了低效企业的存活(如部分受保护的中小企业),埋下长期隐患。
通产省的干预并非全然成功,如其曾试图合并汽车企业(阻止本田独立发展),但本田通过市场竞争崛起,证明市场选择优于政府计划。
这段时间,日本通过技术许可协议从欧美引进先进技术(如半导体、汽车制造),并加以改良,形成了高性价比的产品。而且,日本有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婴儿潮、农村人口迁移)和高素质教育体系支持了制造业扩张。
企业(如丰田、索尼)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内部培训,工程师和工人通过市场激励(高薪、职业稳定)自发提升技能。一些日本企业(如丰田)发展出精益生产体系(Toyota Production System),通过优化流程、减少浪费提升效率,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日本独特的终身雇佣制,激励了员工忠诚度和技能积累,以及企业工会文化增强了劳资合作,减少了罢工等冲突,提升了生产稳定性。
当然,日本经济起飞,离不开开放的全球市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自由贸易环境为日本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日本产品(纺织、电子、汽车)逐渐占领欧美市场。
第四 1960-1970年代:从模仿到创新
日本在这段时间,从低附加值产业(如纺织)转向高附加值产业(如汽车、电子、精密机械)。1960年代,丰田、本田、索尼、松下等品牌开始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日本企业在半导体、消费电子(如电视、收音机)领域实现技术突破,逐渐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研发。
在1968年,日本GDP超越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1960-1970年代,日本年均GDP增长率高达10%左右,创造了“经济奇迹”。
日本政府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如新干线高速公路、港口),提升了物流效率,支持了工业扩张。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大阪世博会进一步刺激了基建投资和消费。
360日元的固定汇率持续低估日元,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极强。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日元虽开始升值,但日本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维持了出口优势。
这段时间,日本企业从技术引进(1950年代购买欧美专利)转向自主研发。索尼开发了晶体管电视和随身听,丰田完善精益生产(Toyota Production System),本田推出高效摩托车和汽车。这些创新直接响应全球消费者需求,而非政府指令。
汽车和电子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通过质量提升和成本控制(如精益生产的零库存)赢得市场。1960年代,丰田和日产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从不足5%增至10%以上。
全球需求(尤其是美国对汽车和电子产品的需求)通过价格引导日本企业投资高附加值产业,由于半导体价格下降促使日本企业开发消费电子。
利率应由市场决定,反映真实储蓄和投资需求。政府通过窗口指导人为压低优先产业的贷款利率,误导企业投资。
日本银行窗口指导优先支持出口制造业,服务业和国内消费行业获得的信贷较少。1970年代,制造业占GDP的35%,服务业仅占50%(低于欧美)。在日元升值削弱了出口竞争力,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以吸收过剩产能,导致经济调整困难。过剩的钢铁和造船产能无法快速转向其他领域。到了1990年代,欧美在信息技术领域领先,日本因产业单一而落后。
窗口指导削弱了银行风险评估能力,道德风险导致过度放贷。过剩企业的亏损导致银行坏账增加,1988年钢铁和造船行业的坏账占银行贷款的5%。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坏账问题恶化。
(待续)
第四 ,1970-1985年:经济成熟与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