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核能正经历一场久违的回潮。过去十多年里,核电站因成本高、效率低而接连关停,取而代之的是更便宜的天然气和风光可再生能源。但如今,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电力需求,让一度沉寂的核能重新站上风口。特朗普政府最近宣布将投入超过800亿美元支持新建反应堆,资本市场也迅速跟进——连一家尚未发过一度电的公司,上市才两个月,市值就冲到了13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金宝汤或莫德纳这样的老牌企业。
然而,热情归热情,现实却没那么乐观。核能从来不是快进快出的生意。传统大型反应堆动辄需要十年以上的建设周期,而被寄予厚望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至今仍停留在示范阶段。目前只有三家初创公司——Oklo、TerraPower和Kairos Power——真正动了工,但它们既没有拿到商业运营许可,也还没证明自己能稳定输出商业规模的电力。彭博新能源财经对此直言不讳:行业看起来热火朝天,实际上“什么都没发生”,不少项目不过是“推土机在空地上转圈”。
真正可能在短期内派上用场的,反而是那些几年前因经济原因被迫关闭的老电站。比如,霍尔泰克国际计划让密歇根州的帕利塞兹核电站明年年初重启;星座能源打算在2027年重新启用宾夕法尼亚州三哩岛的一座反应堆;NextEra能源则目标在2029年前让爱荷华州的杜安·阿诺德电站回归电网。但这三个项目加起来最多只能提供2.2吉瓦的电力,相比AI数据中心动辄数百兆瓦的单体用电需求,不过是杯水车薪。亚马逊已承诺投入1500亿美元建设支撑AI运算的数据中心,理论上,800亿美元足以覆盖整个弗吉尼亚“数据中心走廊”的用电——可惜,蓝图再美,也解不了眼前的电荒。
更大的不确定性在于资金如何落地。特朗普政府虽高调宣布了800亿美元的支持计划,却仍未说明这笔钱怎么分、谁来兜底超支风险。要知道,2017年南卡罗来纳州的VC Summer项目正是因成本失控而烂尾,损失惨重。如今,作为西屋电气大股东的布鲁克菲尔德公司正洽谈接手该项目,但即便顺利,最早也要到2030年代初才能投运,且交易尚未敲定。该公司内部人士坦言,就算现在立刻下单关键设备,建好两座新电厂也得十年。
除此之外,核项目还面临一连串现实难题:审批虽有简化,但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核心部件制造周期长达四年;开发商不仅要提前找到电力买家,还得招募数千名熟练工人——这些都不是靠政策口号能解决的。正如一位前核管会委员所说,核能领域从没有“速成”这回事。
市场对核能的狂热,更多是出于对未来电力缺口的焦虑,而非对短期供给的期待。眼下关于核能的讨论“空谈甚多”,真正能落地的寥寥无几。在AI用电需求持续飙升的背景下,美国核能的复兴或许方向正确,但注定是一场与时间的漫长赛跑。